治理地沟油的关键在哪里?


  地沟油检测难一直是困扰监管部门的一个大问题。前几天卫生部宣布,今年8月征集到的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经专家组科学论证,被证明特异性不强,均无法有效识别地沟油。这就意味着,在攻克地沟油检测难这道关口前,我们还得继续努力。

  有些人可能会对此感到失望和焦虑,认为若不尽快找到检测地沟油的有效方法,地沟油这头恶魔就会因缺乏监管而愈发肆意横行了。这种着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以此推断地沟油无法监管,贻害难除,却是过虑了。我们知道,检测只是监管的一种技术手段,监管需要检测手段支持,但并非完全依赖检测,更不会只依赖一种检测手段。在地沟油问题上,当前尚无有效的检测方法,这只是监管遇到的一个难题,一个还需要花费时间去攻克的难题,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束缚住监管的手脚。事实上,即使完全不使用这种检测手段,把其他监管方法利用好,地沟油照样可以管住管好。

  食品安全监管,抓源头是关键,治理地沟油同样要从源头抓起。明白了这一点,再看现在的检测难,就成了一个“末节”的问题了——在地沟油从餐馆厨余到泔水收集、粗炼、倒卖、深加工,再到成品出厂、批发、零售这个产销链条中,检测所针对的只是地沟油已经成品进入市场销售的最后环节,想想看,如果其他更早的环节都被监管控制住了,那么地沟油根本无法进入市场,检测这个环节是不是就可以省了?当然,可以“省”掉的环节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这个环节,不去花时间精力完善这个它,而是通过这个“省”既提高前面几个监管环节的效率,也省下检测环节的资源,让它更好地去完成其他检测任务,实现其更大的社会价值。

  必须承认,当前在检测环节上遇到问题,也说明地沟油源头监管工作还没有做好,下的功夫还不够。目前对地沟油的监管涉及卫生、食药监、工商、环保、公安、城管等多个部门,本该分工、联手管理,但在很多地方,地沟油问题并没有被排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里,也未进入到政府部门考核和奖惩体系,这就使得相关部门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虽然目前能见到一些涉及废弃食用油的管理规定,但对违反规定行为怎么处罚、处罚程度等,均未作具体规定,缺少可操作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从源头着手治理地沟油的经验或可为我们提供有益借鉴。在日本,有专门的厨余泔水回收加工企业,由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并专门监管,保证地沟油不回流餐桌;德国制定了专门的泔水回收法律,规定餐馆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让每一桶泔水都有“身份证”,管住了泔水自然也就管住了地沟油;美国的方法更简单,就一个“罚”字,一旦发现有私自倒卖泔水者,将立即责令其停业并课以巨额罚金;英国则借鉴了日本和美国的做法,不仅政府专门管理泔水,对私下的泔水买卖行为也严惩不贷。

  看来,要从源头根治地沟油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没有真正做到零容忍。要做到零容忍,必须要求监管部门负起责任来,环保部门要对泔水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严密监控泔水的走向,同时建立或扶持专业的泔水处理企业,确保进行泔水无害处理;城市环卫部门要对可能产出地沟油的富含油脂的动物与植物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堵住地沟油可能去往餐馆或超市的渠道;法律部门要制定针对地沟油危害的专门条文,加大惩罚力度;食品安全检验部门要加强科研攻关,在地沟油检测方法上求得突破,提高检测效率。当然,在治理地沟油问题上,每个人公民都有责任。作为消费者,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一定要酌量用餐,不要有过多剩余。

  地沟油能够存在,根源在一个“利”字,只有把涉“利”的每个环节牢牢控制住,地沟油这头恶魔也就很容易被制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