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延安市甘泉县:“美水之乡”在巨变中腾飞


 陕北甘泉县素称“美水之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210国道、西延铁路纵贯全县南北,正在建设的黄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优越,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南大门。

 

 10月12日,由新华社、经济日报、国际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组成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采访团一行20余名记者莅临甘泉县参观采访。

   

 10月12日,由新华社、经济日报、国际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组成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采访团一行20余名记者莅临甘泉县参观采访。

 

  记者走进甘泉现代农业示范园

 

   记者走进甘泉现代农业示范园

  

  记者走进位于甘泉县的延长石油装备制造公司,该公司是甘泉县利税大户

  

  记者走进位于甘泉县的延长石油装备制造公司,该公司是甘泉县利税大户

  

   记者走进位于甘泉县的延长石油装备制造公司,该公司是甘泉县利税大户

  

   记者卢剑利随团采访

      延安市外宣办主任李少婷、甘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滕云及市县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采访。当天中央及境外新闻媒体采访行记者走进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采访,立即被这块土地近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紧紧吸引,从宽阔整洁的街道到林立的高楼大厦,从绿草如茵、鲜花怒放的城市广场到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柏油马路,从到处都有的蔬菜大棚到遍布在沟峁山梁间的石油井架,短短五年,甘泉县从昔日的一个传统农业小县,正在向科教强县、产业强县和经济强县迈进;短短五年,甘泉的蔬菜、鸡蛋、豆腐干从以前的农家餐桌“闯进”延安、西安等地的超市;短短五年,甘泉县域经济在省、市的位次明显前移,令所有关注它的人刮目相看。

 作为一个人口不足8万的小县,如何摆脱经济总量小、调整结构难、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差、群众收入增长缓慢的困境;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未来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和积极有效地探索,找到一条欠发达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甘泉提出发展的目标是富民强县,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减贫,他们超越甘泉看甘泉,既不“一叶障目”,又不守旧退缩,以独特的视角改变惯性思维,终于有了今天丰厚的回报。新一届甘泉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五年间作出了艰苦探索和有益的尝试。通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产业强县、依法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走“菜牧富民、工业强县”的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路,通过“五到户”工程,“五动战略”的推行,大兴“三实”作风,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一个粮多、畜旺、菜绿、人富、村美的新甘泉正在向我们走来。

 如今沿着210国道走进素有"美水之乡"美誉的甘泉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新农宅、一座座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和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圈舍所绘出的田园新景,以及由一座座高耸林立的大楼所展示的都市繁荣都无不让人惊叹……石油兴县和菜畜富民的发展战略带给"美水之乡"的巨变,让甘泉县全县人民感觉这个春天更加温暖、明媚。近年来,甘泉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使这片古老土地再次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活力,工农并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6亿元,较"十五"末的10.6亿元增长77.1%,每年以12.1%的速度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即将突破4亿元大关,由2005年底的1.82亿元增加到3.95亿元,年均增长16.7%。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78元,是"十五"末的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301元,是"十五"末的2.04倍。先后被中、省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省级平安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地方病防治示范县"等称号。


    


 当天,记者采访团一行先后深入到甘泉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延长石油装备制造公司、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高级中学等地就甘泉县的非公企业、教育卫生事业、农业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采访了解。每到一处,记者们都积极地与单位、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沟通,时不时拿出照相机或摄像机拍照录像,通过深入一线实地参观和采访,大家纷纷表示此次采访让他们感受到了甘泉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体验基层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感悟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真谛。

    

  蔬菜业的快速崛起,真正让甘泉农民得到了实惠。10月12日上午,记者见到高哨村菜农王喜全时,他正在自家的大棚里忙碌着。在县、乡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他于2001年建起了四座日光温室大棚,边学习边种菜。到七月底,他的大棚辣子已销售一空。他笑着说:“今年到目前四座大棚辣子卖了四万多,到十月份他的四座大棚辣子新苗就又栽上了。现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靠种菜我也过上了好日子”。其实像王喜全这样通过种植大棚菜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甘泉县举不胜举。

  在陪同记者采访的甘泉县农业局张局长介绍,甘泉县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把增加农业投入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县财政预算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达1200万元。全力做强做优菜畜特色产业大文章。

    

    甘泉美水酒业

   

    甘泉美水酒业

   

   甘泉美水酒业

     

     甘泉劳山鸡业公司

    

   甘泉劳山鸡业公司

     

   甘泉劳山鸡业公司

    

  甘泉豆腐和豆腐干闻名古今,闻名遐迩。生产技术的发明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多年前,由于市场不规范,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县上仅有的几个豆腐干厂,各打各的牌子、各闯各的市场,侯爷不认王爷,导致了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县政府及时成立了豆制品工业协会,猛下气力规范市场,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从多家争吃“蛋糕”,变为大家齐心协力来做大“蛋糕”。不仅使甘泉的豆制品竞争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而且使质量和效益也有大量提高。全县豆腐干形成了“宏利”、“八千里”等知名品牌,豆类加工达到2060吨,产品远销省内外。同时,甘泉县按照建设“特色产品名县”的要求,各生产企业进一步增强发展和进取意识,抢抓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回暖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和各类经济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去年该县完成“甘泉豆腐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八千里食品公司与上海旺欣豆制品机械公司签署合作意向,至 2009年底,新厂房及机器设备全部建设安装到位,实现了扩产扩能。美水隋唐酒是该县的持名品牌,美水酒业公司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他酒类营销公司企业的合作,千方百计拓宽销售市场。

     

         甘泉县医院门诊综合楼

 在民生工程中,甘泉县教育近年来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 亿元,新建、改造校舍面积4.9万平方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近年来,全县共投资800余万元,新建了县医院门诊综合楼、职工家属楼,维修改建了县传染病区,扩建了疾控中心办公楼,完善了“120”急救站的机构建设,并为县级各医疗机构引资配备了一批先进医疗设备,使全县就医环境和诊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08年,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该县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12层框架结构,总面积为14400平方米万元新建12层框架结构,总面积为14400平方米的医技综合楼。

   

     甘泉县南郊,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花园式高级中学耸立在县城灯笼山腰。

      

          甘泉县花园式高级中学

    

  步入甘泉县南郊,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花园式高级中学耸立在县城灯笼山腰,像一座高大丰碑见证着甘泉人尊师重教的拳拳之心和无私奉献。2003年8月,是一个让全县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投资4000余万元、占地61.5亩的高级中学胜利竣工落成,3000多名师生像过节日一般搬进了崭新的校舍,高中学生入学率达到了98.2%,远远超过了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初、高中部的成功分离,在该县教育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甘泉有美水,妙闻天下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更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富饶、文明、和谐的新甘泉将迎面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