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云南周城白族百年老宅


    最近接连参加了几家企业组织的公益性活动,有几点体会,感觉不吐不快。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包括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都知道“CSR(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了,但有些企业在如何展开公益性活动方面,有些不知所措,只是有样学样地推出一个又一个项目,给人的感觉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目的不明确,目标更不明确。

    企业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件好事;推出公益性活动,同样是一件好事,但为什么有些企业的公益性活动会给你作秀的感觉呢?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却没有达到提高企业形象的目的,这些公益性活动的社会效益也大打了折扣,症结何在?

    缺乏长远眼光,没有制定适合自己的长远的公益计划。

    上个月,我参加了佳能组织的“用影像记录非遗”公益活动,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赴云南探访由佳能(中国)发起的“白族、傣族、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保护”项目组,亲自感受这三个民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收获颇大,感慨良多。

    佳能利用自己的影像技术优势,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成功地对羌族、苗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数字化记录和保护,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今年的项目从7月下旬开始,项目组深入云南省4个自治州的30多个市、县,用尖端影像技术全面、深入、系统、科学地记录白族、傣族、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代表性的白族扎染、傣族孔雀舞及彝族烟盒舞、火把节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的影像记录时间将持续两个多月。

    项目组邀请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影像专家等走进白族、傣族、彝族居住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并进行影像数据的记录。拍摄结束后,再经过后期整理,最终将形成《白、傣、彝族动静态非遗影像数据库》。全部数据库整理完毕后,佳能(中国)会将所有珍贵的影像数据资料无偿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云南省文化厅,用于未来的保护性研究和传承。

    我多次与佳能非遗保护工作组的成员就这项公益性活动的意义进行探讨。佳能的非遗保护项目投入大,时间长,而且是一个长期项目,今后仍将继续进行下去。我们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失传,主要是因为过去最多只有文字的简单描述,但文字记录的东西显然不如影像看起来直观,有些文字的东西,即使看了也不知所云。所以非遗影像保护的巨大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佳能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他们没有大张其鼓地宣传,但这种新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其价值,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这次赴云南,相当于一次文化穿越之旅,活动主要有自由探索和任务PK两部分。在洱海,我闪听金花唱民歌感受白族风情,用扎染打扮金花,帮金花完成心愿--寻找“玛瑙缬”图样。在大理洋人街,我们通过寻找金花给的图案,购买扎染制品,更深入地认识了扎染,感受扎染巨大的市场,意识到在商业大潮中用影像保存市场淘汰图案的重要性。

    在白族的百年老宅,我们向老年人询问那个神秘的“玛瑙缬”图案,结果连他们也没见过,可见口口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是多么需要影像技术保护。同样,大理城中的白族特色建筑虽然很多,却都是貌似,真正木质结构的白族老建筑也亟待保护。传统扎染厂,我们观看了传统扎染工序,亲自体验如何扎出金花给的图案。

    佳能在公益活动上的做法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制定长远的连续的公益活动计划,尽可能地避免零敲碎打的行为,毕竟企业用于公益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好钢用在刀刃上,企业认真挑选公益项目,制定长远计划,认准了,就踏踏实实地做下去,这无论对企业形象的提高,还是将公益活动的效益最大化,都善莫大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