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悖论研究序言
廖仁平
关键词:悖论 系统悖论 哲学 世界观
提 要:社会系统悖论现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本序言概括性地介绍了我研究社会系统悖论的缘由及部分研究成果。
人们目前对悖论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学科如几何、逻辑、统计学等方面,包括逻辑悖论、概率悖论、几何悖论、统计悖论和时间悖论等。对社会系统性悖论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而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系统是复杂的系统,其中的各要素(或参量)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非线性的、非单调的、多分叉的超循环关系,每一要素的未来存在都只是一种概率性可能,且这种概率还没有固定的函数可供精确计算,人们不仅无法较长时期地预测一个要素的未来变化状态,甚至于连短期内的变化都无法精确预测。对任何一种社会系统性事物,都可以找出两种以上的不同认识。所以,其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悖论现象,这些悖论现象有些是佯谬、有些是似是而非的结果、有些是语义逻辑矛盾等。
综观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对立冲突,基本上可以说多数是不必要的,是通过提高认识水平完全可以避免的,而它们之所以已经发生并还将继续发生,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普遍存在着的社会系统性悖论的形成机理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深入研究社会系统悖论的形成机理对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所致。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
自然在整体上是包含多样性的,而我们却置这些情况于不顾,而专门关注属于我们感兴趣的那一种特殊情况,当特殊情况与其它相反的情况或普遍性存在的一般情况相遇时必然产生某种相悖的结论。
社会系统中广泛存在着各种悖论,这是社会系统复杂性本身所决定的概率性结果。在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系统中,如果不过分计较悖论定义的狭义性或广义性,主要就其让人觉得“不协调”的表现形式来探讨其内在原因,可能更实用。
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社会系统悖论中,佯谬主要源于先知先觉们超前于时代的认识,他们最先掌握了某种真理,但普通人并不理解,视之为谬论;或源于分别掌握着部分真理人群间的彼此误解。似是而非的理论一方面产生于那些“舌辩之士”,他们滔滔雄辩(更可能是诡辩)时往往只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虽不能说他们一点道理没有,但常常并不是事物的全部真相,而是辩者自己想要的那种结果;另一方面则产生于曾经正确的观念遭遇新情况之时或源于一些经过人类意识矫饰后中听却不中用的超前理念。至于那些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的悖论主要原因还是人类语言的歧义及其语义的有限性,使得人们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全面准确地表达某种概念,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存在的根本原因。
由于人类目前认识水平的有限,面对无比复杂的社会现实,产生以上三类(或许还不止于以上三大类悖论)社会系统悖论现象是必然的。随着人类对社会系统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开展,一些旧的悖论会得到消除,人们会变得更加谦逊、包容、务实,但大量新的悖论也会同时产生。
社会系统复杂性的最显著表现就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定量函数关系至今还未找到,也许它根本就不存在!各要素间大量存在着非线性因果关系且在不同系统态时这些非线性关系还不是固定不变…以要素A与要素B为例,当系统处于i态时,A,B间成正相关关系,但当系统进化到j态时,A,B间成负相关关系,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人们叫它为悖论。人类实践过程中这种悖论大量存在,早已为人所感知。正是这些此“是”而彼“非”系统悖论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得人们在求“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各种错误。此外,人类认识本身的局限所致的模糊性、人类意识与潜意识间的矛盾冲突所致的意识矫饰性等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种社会系统悖论产生的概率。
一般而言,实事求是中的“是”其实就是系统的均衡态,更实用地讲,在均衡态附近左右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准均衡态”共同概率性地形成了客观事物的“是”。
“过犹不及”,“真理与谬误就一步之遥”,说的就是复杂社会系统性悖论的本质。
理性是好东西,但滥用理性为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史事太多太多,所以才有自由主义者哈耶克们的广泛市场。反过来说自由是人们所爱,但自由的滥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爱是人类渴望的好东西,但溺爱出逆子早已成为千古常新的大众化寓言。忠诚是广为人们所称赞的优秀品质,但愚忠以小义废天下大义的事比比皆是。开拓进取不好吗?急躁冒进可能就是它最“亲密”的伴侣。稳妥守成不好吗?自甘落后可能就随时准备着与它“结盟”…
反面的人们一般认为不好的东西如艰难困苦,却可以玉汝于成,可以穷且愈坚…“要想甜,加点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尽甘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上面的社会系统性悖论清单几乎可以罗列千百万条,社会系统性悖论不仅过去广泛存在,现在及将来仍将继续广泛存在,知识时代中的社会系统性悖论只可能越来越多。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早期,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左也不是,右也不对”的困惑,幸运者会得到师长们的教导而尽早成熟起来,不幸者经常因自己 “不得体”的言行而受到各方的白眼或斥责。这种“不得体”是每个人成长早期的必然现象,它的本质就在于没能把握好各种言行之度之场合。
都知道“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是成功秘笈之一,但能时时刻刻做到这一点的人有几个?客观事实是智慧成熟之人能做到的概率大点,愚蠢幼稚之人能做到的概率小点。能不唯上不唯书、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查研究虚心学习的人动态成功的可能性大点,而凡事唯上唯书、经验教条者动态失败的可能性就大。个人如此,任何一个集体(公司、企业、政党等)亦然。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就是中庸,中庸利于守成,利于稳定,这是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文化原因之一。但中庸的悖论就在于它不思进取,只能做事后诸葛亮…“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特别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以中庸为标准,常常落后是必然的。
悖论其实并不是什么太新的概念,辩证法大师们早就明确地讲过“一分为二”这种两分法理念。“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也是早就存在的智慧箴言。但“一分为二”这种两分法还是过于简单而定性了,仍会让人经常无所适从,迄今为止人们在社会系统悖论的研究方面,对其产生的系统性机理及应对策略的研究非常少,因此而致的各种无谓争战数不胜数!这些争战的具体表现小到普遍存在的民间口角、中到各国各阶级意识形态间没完没了的争议、大到各种战争。所以,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社会系统参量存在的概率本质,仍将是十分必要且有重大意义的事,它是对“一分为二”这种简单定性辩证法的发扬光大,我研究的初步理论成果就是产生了社会系统悖论哲学思想。它主要包括(1)中心极限定理在社会系统中的普遍适用性,(2)社会系统参量概率密度分布的正态性,(3)社会系统参量变化的非线性、非单调性、多分叉性及各参量间的因果超循环性,(4)社会系统参量变化的正态叠加原理及传递原理,(5)社会系统参量的模糊性,(6)意识的矫饰性,(7)社会系统参量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双分布动态协同等社会系统悖论哲学内容。用社会系统悖论哲学可以全新地解释许多复杂社会现象的概率性悖论本质。
一般认为好的东西如富裕、忠诚、理性、自由等,之所以普遍为人们所向往,是因为在大多数场合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还是幸福;其悖论的产生乃过度滥用或者与一些不好的要素结合所致。富裕与仇恨结盟当然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忠诚与愚蠢结合就是愚忠…
如何才能做到适度?首先得知道这个度在哪里?这就涉及到“均衡”的概念,本文的“均衡”概念内涵比经济学中的价格均衡或供需均衡稍为广义点,它指系统中一定时空处多要素竞争合作博弈过程中出现的最可几状态,一般说来这种状态多数时候也是一种人们认同的合理状态。此处的所谓 “合理”指的是合客观科学之理、合优胜劣汰之理、合风俗人情之理、合道德法律之理、合天人合一之理,这些理应当是也可以是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中不证自明的绝对命令或基础。社会科学研究若离开了这些普世价值观,根本形不成什么有意义的理论体系,只能是各说各话,无休无止的误解、争战就会成为常态,人类就会倒退回完全自然的“弱肉强食”状态。
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变化的、隐藏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着。虽然目前人们还不能明确地找到它,但这并不能证明人类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中无法概率性地把握这种均衡,虽然这种概率性把握常常产生各种悖论,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也正是在不断辨析社会系统悖论成因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本研究从社会系统的基本性质出发、基于中心极限定理而广泛地应用正态分布规律、分析均衡概念、人类主观意志的客观性及矫饰性、客观存在的相对性、主观认知对客观均衡的概率性匹配、经验主义局限、理性主义局限等产生了系列化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大致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属于系统悖论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如《社会系统悖论哲学》、《社会系统序参量》、《社会系统序参量的模糊数值化》、《意识的矫饰性》、《社会系统参量演化方式 双分布动态协同》等,我将它们归类为“社会系统悖论理论研究”。另一部分属于应用社会系统悖论理论研究成果解析、评价各种社会现实,如《以规驭才与以德驭才》、《非暴力与暴力》、《忠义悖论及其时代新义》、《治江山难在哪里?》等,我将它们归类为“社会系统悖论启示录”。
我的这些社会系统悖论理论研究及相关的社会现实解析系列文章基本上都是为了证明社会系统悖论哲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社会系统悖论哲学思想是否能够早日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法,还有许多相关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工作要完成,欢迎各位有志之士理性地批判我的研究,也欢迎大家加入此研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