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这种事后诸葛亮般的指责向来无好感。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因为这种指责既无助于解决问题,又是一种主观臆测的武断结论,很难说对当事人公平,如果是违法问题,自然有法律作为第三方来行使处罚。而这个时候,最值得关注和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减少更多的企业家“跑路”,亡羊补牢;第二,搞清楚导致企业家“跑路”的真正原因,绝不第二次跌倒。
破解温州企业家“跑路”问题解决之道一:一视同仁,给予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真正的“国民待遇”。
谁创造了中国最大的就业?无论中外,结论绝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巨无霸央企,而恰恰是在很多国有银行看来,小的不能再小的广大民营中小企业。但创造最多就业的群体,给这个国家最多社会稳定支持的群体(有效就业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稳定),同时也提供了社会保障最重要部分的群体,却长期被“嫌贫爱富”的国有银行瞧不上。
这本是银行的天然属性,并非对错问题。但问题是,哪怕是那些注定要亏损,注定要出问题的大国企,无论绩效表现多么差强人意,在明确或不明确的支持下,都获得了银行贷款,很多种情况下,银行贷款也成为最大的呆坏账(当年对四大行的坏账剥离,就属于此)。我们能理解某些垄断国企所承担的国计民生使命,所有才有了很多政策性支持,但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是,在保障国企利益的同时,为什么长期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持冷漠态度?
莫非钱与钱是不一样的,利润与利润是不一样的,就业与就业不一样的。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其实,国家层面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早就有了,但有政策不代表落实,一贯冷落中小企业的意识形态,让这些最需要资金的群体最受伤,只有像华夏银行这类相对小规模的银行,才会把中小企业的融资当盘菜,但说实话,这无法解决燃眉之急,不然,珠三角、长三角的地下钱庄为何如何盛行不衰?需求决定供给,如同黑市当年的存在一样,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违法运行于阳光下的关键所在。
所以,以此次“跑路”为基点,真正把给民营中小企业的国民待遇做到位,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靠政策的扶持依然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所谓市场的方式,就是给予公平的选择与竞争机会,让这种平等存在时,即便是国有大银行依然嫌贫爱富,也总会有其他银行来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
破解温州企业家“跑路”问题解决之道二:提升内功,完成从单一加工制造向品牌利润的经营转型。
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时的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躲过一劫,在隔岸观火的立场下,金融危机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是隔靴挠痒,没有真正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少数一些企业也只是通过“出口转内销”的营销策略,暂时解决欧美市场收入增长乏力问题。
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经营思路,在2011年之后开始碰壁。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突然意识到,原来蝴蝶效应无处不在,全球化已经是事实所在,大洋彼岸的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助长了国内的高通胀,在原材料、人工、融资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很多企业经营陷入了恶性循环:收入增长乏力,利润有限,想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却又面临贷款无门的境地,无奈之下,很多企业选择了高利贷,而这种巨额的还贷成本远远超出企业的赢利能力,最后的结局要么破产,要么跑路。
当然,这并非是为那些“跑路”的企业主开脱,那些想通过借贷来进行投机行为的企业主,终于掉入赌博的下场,最后“跑路”了事。对于那些无奈之下选择“跑路”的企业主而言,其实最大的解决之道仍然是苦练内功,从微笑曲线的低端向高端转型,这种转型既需要勇气,又需要耐心,甚至要忍受暂时利润下跌的压力,但这样的方式却是在投资未来,如果不能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微利向品牌利润转型,那么未来的融资成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压力一定会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
早转型早托生,您说呢。
温州企业“跑路”迷局:板子到底该打给谁?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