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谋杀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之心?


  唤醒中国企业家的尊重之心、转型之心

  从伊利与蒙牛,到腾讯与奇虎360,我不得不再次慨叹:中国的企业怎么了?经过三十余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三十余年的商业文明洗礼,中国企业家无论平日如何宣讲,但是到了具体的事情上,绝大多依然不能坚持站在企业经营的基本规律上。

  经营的基本规律事实上无外乎两点:一个是尊重客户,一个是尊重员工。任何企业的成功,都是这两点的成功,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这两点是企业最需要坚守的规律,是企业家最需要怀有的一颗尊重之心。

  我看重这份尊重之心,是因为在我看来,它关乎的不是某个企业的成功,而是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中国经济的成功,是数量上的成功,而不是质量上的成功。

  所谓转型,就是要从量变走向质变。中国经济增长需要追求的是“有质量的增长”,而中国经济要有质量,中国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就必须有质量,而这依赖于企业家是否有一个尊重之心。所以说,所谓尊重之心,亦是转型之心。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家不能时刻怀有一份尊重客户与员工的心呢?是谁谋杀了这份尊重之心,这份中国经济转型之心?

  从历史来看,中国自古抑商,虽有富可敌国的商人,但是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虽有世界第一的经济交易,但是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制度,所以中国有过个人上的成功,但是没有组织上的成功;有过经济上的成功,但是没有制度上的成功。中国是没有现代商业规律运作、企业家精神的土壤,在传统上,中国商人的尊重之心就是没有的。

  从这几十年的改革看,在从计划到市场渐进的转变过程中,官员权力的寻租无孔不入,加之市场的闸门初开,各种需求与机会洪流一般泄出,势不可挡。所以,企业盈利如何,取决于权力与机会。

  对于员工来说,有钱赚总比没有好,对消费者来说,有得买总比没有好。企业的成功,根本就不依赖于员工与客户,那还会有什么尊重之心呀!

  从组织层面看,企业家位于组织金字塔的顶点,企业家的优点会沿着金字塔不断放大,导致其妄自尊大,飘飘然,真的以为企业的成功,即是他一个人的成功,像伟大的英雄一样,可以征服一切。这也造成企业家忽视了员工与客户。

  另外,高技术、高流程化、高标准,也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企业对员工或客户的依赖,也容易导致企业家丧失敬畏之心。

  所以说,历史、权力、机会、组织,以及技术、流标准化,包括企业家本人谋杀了他们的敬畏之心、转型之心。发展到这个阶段,是企业家唤醒尊重之心的时候了。

  修尊重之心,迎接未来经济的“我-你”时代

  唤醒尊重之心,就要警惕上述那些“诛心”的因素,更重要的“修心”,改变存在模式。

  人类有两种存在模式:一种是“我-它”模式;一种是“我-你”模式。所谓“我-它”模式,就是内心处于战争状态,把对方看看成与自己分离、对立的客体,成满足个人利益、需要、欲求障碍、阻力、工具,可以驱使,与己无关的存在,就是把人物化处理。

  而“我-你”模式,则是内心处于平和状态,觉得对方和自己是一样,具有希望、需要、关心、恐惧等真实情感。自己不再是利用、驱使、操纵的主体。简单的说,就是拿人当人。

  只有采取“我-你”的模式下,才有对客户与员工真诚的尊重。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持续的修炼方可做到。整体上说,前三十年的成功是建立在“我-它”模式上的,而未来的成功,或者说转型的成功,则需要从“我-你”模式开始。

  谈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提到丰田。丰田模式的出发点就是“我-你”模式,这就有了它作为丰田模式支柱的“尊重员工”的信念。这司空见惯的几个字,可不是通常企业那样说出来当客套话。

  在丰田尊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在丰田,所谓尊重,尊重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人性。丰田生产方式的导师大野耐一曾告诉做过社长的张富士夫,要员工“听命行事”(“我-它”模式)称不上尊重人性;如何给员工“思考的空间”,引导出“生产现场的智慧”才是关键。

  也正因为如此,丰田才能做到《丰田模式2001》中说的那样:“每个个体都有创造力,能够独立地实现他的个人目标。我们尊重所有团队成员的价值、能力、思维方式和奋斗的动力。”(“我-你”模式)

  丰田模式,事实上,可以称为日本模式,日本有一批企业都是具有丰田模式的精神。在他们看来,人不是“成本要素”,不是机器,不是螺丝钉(“我-它”模式),因而在日本很多企业拒绝流水线生产方式。

  佳能总裁御手洗富士夫认为,人是“知识的主体”,每个人都是“万能工匠”,当“工匠本性”触发时,他们会自己下功夫搞创意。为了提高生产能力,他们会经常改变工作方法和工具。(“我-你”模式)

  本田公司认为,“人是为了创造而存在的,是思考、创造、憧憬、自由的独特个体。”(“我-你”模式)

  日本能率协会咨询是和丰田、佳能、索尼这样一些企业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日本式经营的总结是:

  (1)企业的根本是为了人类、为了社会,重视员工、重视顾客、重视社会;打造员工对于企业抱持强烈的归属感。

  (2)提高平台活性化的管理,为员工提供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多样平台,在平台建设上,主要重视横向型沟通交流平台。

  (3)实施长期性全员参与的改善,通过改善实践的过程,持续性地培养人才

  这一经营方式,正是“我-你”模式对接企业经营,而形成的管理思想、制度化管理和实践方式。现在备受中国企业家推崇的稻盛和夫更是将“我-你”模式运作到极点。

  “要用率真的眼睛目不转睛地观察现场。就在这种审视、倾听、贴心当中,我们才能第一次听到‘产品对我们的私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摘自《活法》)

  “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就是听到了产品的 ‘哭泣声’,我就会想,‘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伤了呢?’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情,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选择《干法》)

  之所以说稻盛和夫做到极点,那就是不仅能对“人”(员工、客户)采取“我-你”模式待之,而且还能对“物”采取“我-你”模式,否则如何听到产品的“私语”和“哭泣声”?稻盛和夫说:“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他已经超越了主客二元。

  这里我们更深入的探讨“我-它”与“我-你”两模式。“我-它”是主客体关系,其中的“我”是世界的中心,是主体,他人都是与“我”相分离的对象、想对立的客体,“我”以优越感审视、分析的客体,实现自己的现实利益。

  而“我-你”是主观的关系,视他人为主题,其中的“我”不是独立的,是与他人相互依赖,休戚相关的,彼此和谐一致的共存。承认每个人都有一种热情的、私己的价值理念和主观世界。

  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把日本的成功经验归结为“知识创造”能力,而这中能力源于日本“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和“自他统一”,这与“我-你”模式是一致的。要知道,日本传统的源泉在中国,我们中国讲“天人合一”,如果日本可以成功,中国凭什么不能。

  还要说的一点是,提出“我-你”与“我-你”的大哲学家马丁·布伯本身就是一个痴迷于东方文化的人,曾号召西方人学习中国。可见,中国在实践“我-你”模式有着得天独厚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