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愚不愚?
17.16【原文】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读解】前面说了“六言六蔽”,这里又谈“三疾”。“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时的人有狂妄、矜持和愚鲁三种毛病,但是现在的人恐怕连这三种毛病都无法拥有了,真是可悲啊!当然,这里孔夫子是拿春秋末年的人与尧舜时代、夏商周初期的人相比,说现在的人连拥有这种毛病的资质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代的人狂妄但敢于直言,现在的人狂妄但放荡无拘,连规范都没有。“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代矜持的人还有棱有角,方正威严,而现在矜持的人则乖戾悖理,违背常规。“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古代的人虽然愚笨但还简单直率,而现在的人愚还是愚,但经常耍奸使滑,奸诈虚伪。
我们看看自己周围,有没有狂妄的人?有。而他狂妄所仰仗的是什么?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简直不敢恭维。现代也有极清高的人,但清高得不近情理。不知道各位留意身边的这些事没有。还有些愚蠢的人,简直愚蠢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我就亲眼见到过这样的人,以前我住在中新街(春熙路边上),旁边是供电局,有天早上,一小偷居然爬上变压器去剪铜线,剪刀刚刚一用力,一道电光闪过,他浑身就燃起来了,也就是零点几秒的时间,电线倒是剪断了,他也被烧焦了。120、110都来了,看他痛得在地上打滚呼叫而不知该怎么办?后来送到医院也没法救,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活活痛死了。你说这些人愚蠢不愚蠢?还有,联合国发给成都市的“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刚刚陈放在锦江边的一处雕塑上不到一个星期,就被那些捡破烂的偷了,当废铜烂铁卖了100多块钱,这可是成都市花了几十个亿改造环境而得来的荣誉啊!还有那些偷下水道盖的,那个铁铊铊又值几个钱,他们居然去偷,结果汽车、自行车陷在里面,人不小心掉下去摔伤、绊倒的事屡见不鲜。就是这样的事情屡禁不绝,警察处理起来都头痛,城建市政拿着也头痛,老百姓看到更是头痛。你说这些人愚不愚?的确是愚得莫名其妙,但他们还是要使奸耍滑,搞这些鬼名堂。
当然,这也是社会最下层的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愚昧中求生存不得已做出的傻事。但还是有很多聪明人,他已经是亿万富翁了,还是要犯错误;已经是书记了,还是要做非法的事情。比如说,湖南彬州市从市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到宣传部部长因官场腐败问题,纷纷落马,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看无论是处在社会的上层、中层或是下层,无论是有钱的、当官的,还是贫穷的、地位低下的,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还是道德立心。如果没有起码的道德立心,你在上也坐不住,在下也过不好。再穷的人,你就是饥寒交迫也要过得有点骨气。那天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衣冠楚楚地伸手向人要钱:“唉呀!我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请给两块钱,吃碗面,求求你了。”这么年轻力壮的居然伸起手来向你要钱,看着真是让人伤心、难过。当官的、有钱的人犯事,让人觉得可恶,下层人愚蠢的作为又让人觉得可怜,所以,怎样为民立心,使大家能够焕然一新地面向生活,这是值得思考的。如果全民族的素质就这样靡烂下去,我们这个民族怎么办?我们总要有一批优秀的人把国家民族的担子担当起来,不管你是在朝为官,在企业经商,还是一般的老百姓,都应该以君子之风要求自己,以君子之风工作、生活,这样就好了。
17.17【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读解】这则的内容在前面讲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玉树后庭花》这类靡靡之音
17.18【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读解】孔夫子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孔子厌恶什么呢?孔子厌恶紫色夺去了红色的地位,厌恶郑国的流行音乐破坏了传统的雅颂音乐,厌恶巧嘴利舌的人颠覆国家。在“文化大革命”时,有些人打着马列主义的口号杀人放火、整人害人,这些都属于“紫之夺朱”的行为。你说你革命,他比你更革命,你说你仁义,他比你更仁义,用西方的一句话说是“真理多走了半步,就变成了谬误”,这可是离真理十万八千里了。
清代大诗人沈德潜曾有一咏牡丹的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诗人死后某年,乾隆发现了这首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大骂沈德潜“卑污无耻”,这位诗人也是撞到了文字狱的枪口上,就这么一首诗,皇上御批开棺戮尸,扑其墓碑,诛灭九族。在中国“紫之夺朱”的事情很多,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你正派,我比你更正派;你邪门,我比你更邪门。孔夫子这一段是提醒大家要严守中道,依中道而行,若是偏离了中道,处处标榜自己,就走上了邪路,孔夫子极厌恶这类人。
孔夫子一生维护礼乐王道,但是到了春秋末期,郑卫靡靡之音已成主流,破坏了传统的雅乐。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玉树后庭花》就是这类靡靡之音,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玩乐,陈王朝灭亡的过程也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难怪后来杜牧在《泊秦淮》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叹《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孔夫子“恶郑声”正是维护礼乐尊严之举。
现在的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今年“超女”最流行,那些学声乐的,哪怕你拿到博士后了,哪怕你到德国、英国、法国学了声乐,还是拿不到这些奖,比不上“超女”火热。当然,现在提倡百花齐放,对民间的这些活动也没有谁来裁决是非。虽然有音乐批评家的评判,有舆论的众说纷纭,但好像也不太起作用。然而我们从这一则可以知道礼乐的重要性,音乐往往指导或是指向了社会风化,如果我们所崇尚的音乐是能够正人心的,那么它所带来的也是良好的社会风气。
孔夫子还厌恶那种“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指巧言善辩、强词夺理之人,这样的人仅凭一张嘴巴就能把一个国家搞垮了。古代就有这样的事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在《辨奸论》中有一段描述:“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王衍少有奇才美貌,明悟如神,一肚皮的四书五经,孔孟老庄,实在是形象好,口才好,才学又好的全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以后整个国家必然会坏在他的手上。果然,西晋后期,王衍身居太尉之职,只知谈玄说道,标榜清高,成为当时的“玄谈领袖”。在他的影响下,朝廷上下“矜高浮远,遂成风俗焉”,没人尽职尽责地为国家的前途安危出谋划策,结果引起“八王之乱”,后来又有少数民族造反,最终把西晋的最后两代皇帝——怀帝和惠帝送入虎口。当王衍被匈奴刘渊捉住后,还厚言无耻地劝说刘渊称帝,进言“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收拾汉族人的民心”。刘渊毕竟是少数民族,憨厚正直,就对王衍说:“晋朝的大好河山就让你这一张烂嘴给搞垮了,你还厚言无耻地给我出主意,你想要我的命吗?”刘渊杀王衍时,刀都舍不得拿出来,怕玷污了他的宝剑,就命令士兵把墙推倒,把王衍活埋了。我们多学学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事情很多。当年幸好“四人帮”垮台了,否则的话,他们所标榜的那一套东西会使整个中国继续消耗下去,国家就难以复兴了。
·你能把苹果的味道说清楚吗?
17.19【原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读解】这一段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非常著名的,《易经》还把这一段的内容写入了系辞。孔夫子说:“哎呀,我确实是无话可说,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子贡说:“老师啊,如果您不说,我们作学生的怎么可能把您老人家的思想介绍给后人呢,您老人家的理念又怎么流传于后人呢?”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孔子又说:“我有什么说的,老天爷说了什么吗?老天爷虽然什么话都没有说,但是春夏秋冬照样运行,自然万物照样生长,关于这一切,老天爷又说了什么呢?”
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特别是禅宗,常用孔夫子的这句“予欲无言”作为对道、对禅的一种阐述,用“予欲无言”来证明道不可言,禅不可说。虽然道不可言,禅不可说,但道并没有离开我们,禅也没有离开我们,就像我们的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手之所触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们所处的时空当中无不浸润着道的信息。在中国哲学史上,若干学者都对这一段有过精彩的发言,借此阐述中国思想的精髓。
这一段也表现出了孔子伟大的人格。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原本也感到无法可说,后来众天神请法,说:如果您不说法,众生就不得听闻佛法,就不能脱离生死轮回。释迦牟尼佛也是没有办法,勉强为之说了四十九年。孔夫子虽说“予欲无言”,但《论语》五百多条还是他在说。孔子这句“予欲无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极高的境界,是对真理的一种感受。
人们的言说与整个宇宙大道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又怎么去感觉?怎么去理解?《易经·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我们心中的意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这里有个苹果,请大家都尝尝,然后谁能把这个苹果的味道用最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以前,我的一位朋友做了这道题,结果越描述越糊涂,越描得清晰越说不清楚。如果我们连苹果的味道都说不清楚,道又怎么能说得清楚呢?更说不清楚。所以,孔子所说“予欲无言”有很深的道理。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有什么意义?我们又说清楚了什么?多做这方面的反省能使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更得体、更恰当、更适度也更有用,这是很重要的。
教育需要多样性
17.20【原文】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读解】据《礼记·杂记》记载,鲁哀公曾经派孺悲去孔子那儿学有关士的丧礼。这一段大概是孺悲初次去拜见孔子时的情景。孔子为何不愿意见孺悲呢?既然不愿意见又为何要让他听到自己弹瑟唱歌,使他知道自己不是生病而是故意不愿意见他呢?这些似乎都是一个谜,使人难以理解。
朱熹认为,总是孺悲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才装病不愿意见他,同时又故意让他知道自己不是生病,而是不愿意见他。这样的看法,不是把圣人的心胸看得太狭窄了吗?倒是程颐的看法比较独到,认为孔子的做法正是孟子所谓 “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原来,在《孟子·告子下》里,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说: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我以不屑于教诲而警示他,就是为了对他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