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调控年,2011年理性回归年


  又到岁末年初,马上就到春节了,各个机构的年会陆续闪亮登场,各种形式的高峰论坛、精英沙龙也是接二连三地开起来了。往年到了这个时候,业内关于房地产走向的争论就闹得不可开交,打赌的、骂人的、扔鞋子的都能上来。然而争论的焦点不外乎就是涨呀,跌呀。    

  没有什么新鲜的,喊涨的被戴上了人民公敌的大帽子,有的被称为开发商的走狗。喊跌的总是力图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但又总是称为被涨声压下来的那少数。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里,我们把9月29日的国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昨日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当做二轮调控。力推保障房建设落实、严格土地出让管理,成为通知的亮点。通知明确,企业违约开发土地、因自身原因土地闲置一年的,都将禁止竞买资格。

  这也是自楼市调控以来的第一次以刚需置业者为调控对象的政策。本次调控不仅意在进一步遏制投机需求,同时也在于抑制部分经济实力不强而过早置业的刚性需求,将投机需求与部分刚性需求挤出商品房市场。因此被称为史上最牛调控政策。

  而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作“新国十条”。这些新政明确了差别化信贷政策,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其实,在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业内将其称为“国十一条”),“国十一条”明确了综合运用土地、信贷、税收等手段的调控方式。

  6月12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出台。值得一提的是,该《意见》首次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

  2010年1月10日有“国十一条”,4月17日有“国十条”,9月29日有“国五条”,这是我们认为出台的连续三个房地产调控政策。

  事实上,把2010年称为调控年一点也不过分。

  到今年以来,从业内人士的言论中可以明显地感到,人们对楼市的预测基本上都集中到对调控政策的分析上来了,即使预测房价走势的也温和了许多,在调控压力下,再也听不到预测房价大涨的声音了。有人提到房价要涨也是说刚性需求、CPI的理由了。

  另外,从今年业内焦点人物的言论中可以发现,涨跌双方的交集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牛刀说涨,任志强说涨不了多少的情况。而2010年出现过的最雷人、最荒谬、最离谱言论也没有出现。

  关于今年楼市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调控政策会比以前更严厉。虽然,今年经济发展的压力很大,但是大家都不认为调控政策会因此松动。更重要的是,大家基本上认可了国家正在建立新的房地产体系,而不是再拿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杠杆。

  今年国家将开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而土地供应也将有70%以上的份额要用于保障房建设。2010年有5个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达到千亿以上,北京甚至高达1600亿元以上。国土部会议上再次释放出,今年继续加大住宅建设用地的信号,再拿土地稀缺论来忽悠房价上涨已经不灵了。

  胡主席、温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在多种场合强调了住房的民生性,而国土部明确了房地产不能成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的绝大政策转向。

  中国的房地产政策或者说中国的住房政策确实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房产税正是符合这个政策要求的,将成为今年最重要的调控手段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