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明花儿开


原文地址:文明花儿开作者:袁星忠

文明花儿开
——余庆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纪实

                                                    

   进入新世纪,余庆县创造性地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住上有遵义会议会址建筑风格特点的“小青瓦、白粉墙、雕花窗、转楼阁”的黔北民居。庭院干净整洁、家里窗明几净,公路通到寨子,水泥路连到每家每户。农民爱上书本、网络,爱上文艺,爱上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文娱活动。农村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9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遵义召开。一股清新的文明风,从黔北山村吹向全国。

                                                 

  播下文明的种子

     余庆白泥镇满溪村的罗家坡——“四在农家”发源地,自然条件并不好,有个老支书叫周修平。他带领老百姓造林植树,钻研果树知识,试着栽种柑桔,不仅自己成了“土专家”,也把乡亲们领上了致富路。富起来的罗家坡,群众被发动起来,自发集资13万元,投劳5000余个,组织修路、对房前屋后进行水泥硬化,改善美化居住环境,装程控电话、安闭路电视等。
  从2000年起,余庆县开展农村学教活动,干部进村入户,感受罗家坡的变化和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强烈愿望。这一喜人变化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提升后,2001年1月11日,县委作出《关于广泛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及“四在农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决定》;2001年4、5月份,在罗家坡召开现场会,推广“五通一改一封一化”(改厕、封山育林、道路硬化)经验。
  “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知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符合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明、学了就动、干了就成,触动了农民的兴奋点。
  很快,“罗家坡式”的“四在农家”创建试点,在余庆10个乡镇相对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展开。寻找致富门路、学习科学文化、开展健康活动、美化生活环境,创建试点的群众都自觉投身到活动中。
  试点成功,星星之火扩散开来。
  后来,此经验被概括提升为“四有五通三改三建”(着重是改厕、改灶、改变居住环境),在余庆县所有农村全面推开,余庆农村掀起一场厕所的革命、厨房的革命,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变。

                                            

在阳光雨露里

    “四在农家”的创建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03年7月,省委在余庆县召开现场会,明确提出在贵州农村要抓好“四在农家”创建活动。2006年4月,省委在遵义市召开了全省“四在农家”创建经验交流会。2007年4月,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继续在全省大力推广“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四在农家”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四在农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抓手,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做出批示:“四在农家”活动是建设新农村很好的载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1家中央主流媒体,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的重大典型。县委书记杨兴友先后将“四在农家”先进典型带上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坛,编入了全国八年级德育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催生文明的力量

  近年,余庆县强力推进“七个一”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西部茶海富了农家、美了山乡,全国生态小康县构筑了生态画廊、绿色银行,药材、养殖、辣椒、蔬菜、乡村旅游等,打牢“富”的基础。
  “万村书库”、“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的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远程教育、“电视进万家”等工程实施,让农民“学”有条件。
  余庆县各乡镇的村寨都组建了一支10人以上的文艺队伍,并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演、自拉自唱、自娱自乐,他们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各种演出活动达400余场次。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弹自唱,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农民运动会成了农民的节日。随之改变的是参加锻炼的多了、参与赌博的少了;打球比赛的多了、寻衅滋事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发生纠纷的少了。
  结合“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的开展,农民群众植树、种花、排污水、清垃圾、治环境,昔日“脏乱差”的村寨变成了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余庆县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党政引导、村组自治、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形成创建工作合力;“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尊重民意、循序推进”的工作机制保障创建有序开展;“财政补助、单位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资助”的投入机制提供创建经费支持;“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入户、群众自主”的推进机制确保创建取得实效。
  目前,各级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6000多万元,部门帮扶、社会捐助超过500万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上亿元,带动农民投资投劳近7亿元,财政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花开如此美丽
  自2001年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以来,余庆县已创建普通常规村寨、黔北民居新村767个(包括2009年村庄整治点),有52195户23万余群众受益,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的92%,其中建成以黔北民居为主的新型村寨206个覆盖22112户(含散户)。2009年已建成黔北民居新村68个(含危房改造)覆盖4800户,村庄整治启动289个点。
  走进黔北余庆,一项项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一幢幢漂亮的农民新居,一个个干净整洁的自然村落,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构成了农村美丽的新景象!
  现在,余庆——“中国西部乡村画廊”更加迷人;有小江南之称的湄潭,也以从未有过的自信亮出自己的招牌:“到湄潭当农民去”。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还培育打造了近20个乡村旅游点(农家乐),成为城里人休闲、避暑的胜地。到目前累计接待人数达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上亿元。
  文明犹如一阵春风,吹拂黔北大地。“文明村镇”、“平安村寨”,“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青年文明户”、“和谐家庭户”、“科技示范户”、“卫生光荣户”,像花朵一样次第开放,美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