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的发展动力来自何方?


        Linux的代码库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扩大,对此你不觉得有点儿奇怪吗?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Linux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
       一般而言,Linux对于我们普通人是“身外之物”,只能静观其变,无可奈何。但是,Linux内核是现今大多数企业(无论国内外)所必须依赖的一种宝贵资源(互联网必需之物),尽管某些企业对这一“事实”可能一无所知,满足于(content with)Linux处于“as it is”的自然状态,从来想不到要参与其中进行协作开发,以利于自身业务的发展(或拓展)。可是,有的企业就不一样了,他们看出了Linux对其自身业务的重要性(所谓“慧眼识珠”),虽然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拥有Linux本身(因其是自由软件)。那么,该怎么办呢?那些有远见的企业,把Linux当成本企业之外的一项可用“资源”,继续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协同开发”,然后,再从更为强大的Linux代码库中“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由此,经常发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业务上往往是竞争对手,但却可能都是Linux开发的积极参与者。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种现象也并不奇怪。
       由此,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观念,虽然自由软件不能为我们所占有(把她娶回家也不行),但是,我们的建设事业确实又需要它、依赖它,需要它的继续发展、不断强大。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很明显,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拿来主义”,二是“放水养鱼”。所谓“放水养鱼”就是先让Linux鱼儿放在“外海”养育成“大鱼”(大家都投放食料),然后,等到Linux鱼儿都长大了,再捕捞回来煮着吃(你捞,我也捞)。但是,我们中间却偏偏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现在就抓一条小Linux鱼儿回家,关起门来自己去喂养。结果呢?由于养育不得法,Linux小鱼儿长得干巴瘦,甚至奄奄一息,真让人可怜也。
       根据《Linux基金会》的年度报告,自2005年以来,大约有6,100多名Linux内核开发者来自600个不同企业,其中有近20%的个人不确切知道来自什么企业,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开发动机是什么(只是因为《Linux基金会》不知道而已,并不表示这些人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总之,至少有70%以上的Linux内核代码是那些在企业工作的个人(拿工资)所完成的。由此可见,Linux发展动力主要是来自企业的现实需要。谈论Linux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需要,离不开企业的推动。企业才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第一推动者,强调“个人争当开源社区贡献者”并无什么实际意义。
        当前,我们所要宣传的要点是,让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板)认识到Linux对于他们本身业务的重要性,让他们关心Linux的发展,招聘Linux的英才,发展Linux的业务,别再迷信那些“国产Linux”救世主。Linux虽然是我们的“身外之物”,但是,我们的事业需要它的强大,不断地再强大。保卫祖国的电子边疆需要Linux,建设我们的伟大国家需要Linux,而这一切并不需要以完全占有Linux为大前提。
        说明:在我看来,“SaaS”最好的理论解释是:“Software as a Science”,基础科学并无国界,我们为何要占有它(比如:数学)?我这辈子只是一个教学匠,肚子里面空空如也,只会上台教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