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曾经让很多年迈的父母以及有孝心的子女心戚戚泪涟涟,中国古人也讲“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件很让人伤心的事情。
现在,这首歌居然又引起了喧嚣。
据说,子女“常回家看看”将入法。正在草拟并征求意见的《新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一条把孤零零地生活的父母与在远方漂泊的子女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
假如对老人的关心是孝心的表现,那么这种孝道已经有了司法强迫执行的意味。
我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无人照料,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进入老龄社会。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在上个世纪末的1999年开始迈入老龄社会行列。随后,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全国现有老年人约1.67亿,80岁以上就有将近100万,失能老人算在一起就有2000多万,100岁以上的达到4万多。
一时之间,这个把回家陪父母立法的话题在网络之间被炒得沸沸扬扬。
既然已经到了立法的程度,那就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父母孤单而无人陪的情况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另一个是忽视老人的精神安慰的情况已经成为中青年人难以逃避的重压。至少已经非道德层面的事情了。
有人说:谁不想回家看看自己生我养我的老人?是因为要赚钱,如果饭都吃不上,怎么回家,哪来的钱,我们这些命苦人只有在外拼,才让老人在家有饭吃,难到这也说我不孝吗?
常回家看看是子女的责任,但现实情况不能不面对。除公务员外(有工资,有假期)之外,那些在私企、外企工作的员工甚至到了过家门而不入的程度,农民工、个体...谁给他们假期和工资?
不工作就没有收入,怎么养家,怎么回家?
有人说,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谁都愿意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在法律上看如何给力。如果是强迫用人单位那还可以,如果是强迫老百姓,不如不立法。第一便宜了铁路,第二可能失去工作。第三更加重生活的负担。更有甚者认为,这将事与愿违。老人想让子女来看看自己,最终演变成控告子女,无论从双方哪一方都不愿看到这一幕发生。道德是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此刻变成了一场交易。
很多人也将矛头指向了承担社会管理职责的政府。
全世界的发达国家老人的赡养问题都是由政府承担的,他们为社会工作了一生政府不该赡养吗?我们的税负都干什么用了?为什么都推到子女身上?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矛盾这么多,就是因为政府都推到家庭解决。
有媒体报道,不少网友在网上发起了“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调查。
网友们计算出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的是有十几年,最短的只有十几天。有网友感叹,“这辈子我也许只能和妈妈相处了25天了,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一次。我妈妈今年55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在她最孤独的那30年里,我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这个结果真是太残酷了。”
与这个算法相比,本人还算是幸运的。不仅自己可以“赖在”父母身边,每天帮他们洗碗做做家务,闲暇的时候还可以给他们炒两个菜做一碗汤,帮妈妈做饺子。而且平均每周一次的家庭聚会,两个哥哥两个嫂子两个侄子聚齐,也让老人感觉开心快乐。
有什么能跟父母有一个好的身体更幸福的事情呢?
身体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心情,身体再好又能有什么用呢?
细细想来,其实父母并不希望子女有太伟大的成就,也没有奢望子女赚回许多的钱,更不会去想着过千万元养老的富足生活。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随时看到子女在身边,陪着自己说说话,听自己发发牢骚,哪怕是敦促孩子尽快成亲,都仅仅是一种希望而已。但所有这些简单的愿望,被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冲击到了近乎凋零的程度。
我们所关心的是:到底是什么导致这种骨肉分离的情况出现呢?
经过粗浅的分析,本人认为:
首先是家庭规模逐渐缩小造成的。
客观地评价,计划生育政策剥夺了中国人伦之中姐妹与兄弟之间的关系,孝悌中的一大支柱轰然倒地。如今以法的形式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势必会引发对孝的反思,以及更多的无奈与矛盾升级,就如某些人说的,由于此而引起的纠纷,甚至诉诸法庭的,定然会引发新的一轮社会不和谐的风潮。
对比之下,不由得让本人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紫荆树的故事。一棵树尚且同心,难道人还比不上一棵树吗?
其次是对个性与自由的张扬,对责任的忽视造成的。
每个人都想趁年轻,到外边去闯世界,看看外边的精彩的世界,这是天性,但同时也丝毫不顾虑前行的险阻以及亲人留恋的目光。
闯世界意味着脱离家庭,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摆脱了责任。
父母原本对子女要求甚少,几乎是无私地奉献,这就使得年轻一代追求自由而没有牵绊的生活,没有得到任何一点约束。
但是,当独自飘零、二人世界、三口之家成为常态,即使在同一个城市,都未必会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失去了许多,也额外付出了大量的生活成本。
看来,还是需要重新品味本人的那篇文章《大户型是城市化运动的必然趋势》。
第三是就业难与生存压力造成的。
关于生存压力,随着中国的基尼系数逐渐趋于危机程度,中低层收入者的生存压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面是高昂的房价与物价,一面是高铁高速等交通越来越便捷,当然便捷的同时,也要付出高昂的票价。
交通的发达使得原本寂静的地区变得喧嚣起来,原本低廉的生活成本被炒作得高涨起来,同时被高铁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大地上呈现。这个已经在专题文章《被高铁下的反思(10月27日)》中有深入论述。
大学生就业陷入尴尬境地?适龄青年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在物质上与精神上补偿老人空荡荡的内心,这种局面从根本上是物欲横流的成功观念导致的,也是对城市化追求的趋势所导致的,更是生存压力所导致的。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有钱,老人却越来越失落,年轻人越来越焦虑,连孩子都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常回家看看”立法,是对城市化与物质化发展方向的进程的反思。
——或许是早该反思了!
贾春宝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刊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
附:《常回家看看》歌词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
附:紫荆树的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田姓人家,父亲在世时,家业兴旺,地有千顷,骡马成群,弟兄三个,老大、老二、老三。院中长出了一株奇树,从小到大,无人管理,枝繁叶茂,开着内白外粉的五瓣小花,香气扑鼻,用此花泡茶津人肺腑,甚是惹人爱。
时间如流水,岁月似穿梭,转眼间,兄弟三个陆续结婚成家,住在一个院,在一个锅里吃饭,相敬如宾,和睦相处。日子长了,开始闹出纷争,今天二嫂发脾气,明天三嫂摔盆打碗,三嫂鼓动分家,弟兄们也出现不和睦,家业开始败落,开始分家,将房屋、骡马和土地分了,最后仅剩院内的一颗紫荆树,提出将树分三节,一家一节。
第二天,老大拿着斧头去砍树时,发现原本郁郁葱葱的紫荆树,一夜之间叶落枯死。老大扔掉斧头,扑在树上,痛哭起来。闻声而来的莱尔和老三,纷纷说,为一颗树,值得痛苦吗?大哥说,树听说要分为三段,就枯死了,何况我们是同一个父母所生,言罢,兄弟三人包头痛哭,决定不分家,图奋强,重兴家业,大嫂二嫂同意不分,三嫂坚持,三弟就将她赶出家门,又恢复到以前。
几天后,奇迹出现了,紫荆树复活了,并且和以前一样。
世人称紫荆树为和谐树、合欢树、友谊树,它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