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伯强
能源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一个新的分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1973年开始的石油危机,使经济学家很快地把目光转移到能源上来,开始了能源经济的研究。在国内,甚至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能源消费水平低,消费总量很小,能源资源没有稀缺,主要问题是如何开发利用,能源研究也主要围绕能源开发利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国内经济学者开始了能源经济的研究,但没有真正建立起能源经济学这门学科。
气候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平衡已经做好铺垫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阶段,能源供应和经济增长是强正相关,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关系,即刚性消费问题,能源经济学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
事实表明,相对于经济增长的要求,我国能源供应明显地受到储存量约束,能源价格走高、高能耗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由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境和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经济学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是这两年政府确定我国低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的重点,能源经济学研究已经为此做出了比较好的政策铺垫。
进出口平衡尚无有效对策
能源经济学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如何使能源消费成本最小或单位收益最大,这是宏观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也是微观的能源效率问题。能源经济学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应该改变简单地从能源供给侧考虑满足能源需求的思路,将节能(能源需求侧管理)也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约束条件)。因此,中国能源供需关系的基本公式应该是:能源需求量=节能量+能源供给量,这就是目前讨论的能源总量控制的基本思路。
在能源需求量既定和资金量有限时,要保证多少能源供给和多少节能,取决于投入,资金既可以投向能源生产(进口),也可以投向节能,有多种政策组合可供选择。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选择能源供给投入和节能投入,使满足能源需求的成本最小化。能源的供求平衡和总量控制,除了国内能源平衡,还包括能源的进出口的平衡,但至今我们的能源经济学研究还没有真正为政府提出有效的利用国外能源资源的战略选择和长期效益评估。
价格改革风险评估亟待展开
能源价格是最有活力的能源经济杠杆,而税收则是一种行政性的调节手段。能源价格和相关税收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引导投资,提供能源信息载体、分配手段和调节能力的功能。2010年,我国适度推出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提出了阶梯电价方案,研究考虑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也比较具体地讨论了资源税和环境税。但是,整体上我国能源价格和相关税收改革相对缓慢,而缓慢的能源价格改革是有社会成本的。
目前的低能源价格政策导致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能源效率相对低下,能源改革和提价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能源效率。然而,只要能源价格是政府控制的,就常会被理解为政府在涨价,而不是市场涨价,每次政府改革提价都受到公众的质疑。在目前的能源价格人为压低的情况下,无论好日子还是坏日子,能源价格只能一路上行,政府很难向公众解释能源价格为什么一路上涨,涨多少才会停。能源经济研究现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评估能源价格改革的影响和风险,以及能源价格改革的力度和速度。
人才匮乏是学科发展瓶颈
虽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能源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也设定了五年规划中能源强度目标,但最终却通过拉闸限电来完成。尽管我们知道能源价格对节能减排的关键性作用,但又很难把握价格改革力度和速度。如何有效和最小成本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能源价格走高和能源对外依存增大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威胁何在、低碳发展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都是能源经济学研究急需回答的现实和前瞻性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能源经济学相对于其他传统经济学科,还非常弱小。相对于目前我们面临的能源稀缺和气候问题,能源经济学人才培养严重滞后,这也导致无法为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高质量的建议,从而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