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天气晴和,冬阳暖暖,我正和小说家曾宪国在通远门老城墙上喝茶,天南海北聊兴甚浓,忽然接到著名诗人、歌词作家梁上泉来电,称欲去我府上拜访。我一听大惊失色,说,梁老你万万不可,等一会儿我去拜望您,您那么大年纪了,有事您就说,岂敢劳您大驾呵呵!
这位梁上泉先生可真是大名鼎鼎一个人物,在我上小学时就已红透了重庆、四川乃至全国,他的成名作歌剧《红云崖》当年更是妇孺皆知老少皆喜,他写的歌词谱成的曲目也是成百上千不可计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江津中学教书酷爱文学创作,他来江津文化馆讲学还在我的笔记本上题了“奋进”两个字,让我足足兴奋了好些日子,一直遵循他的教导努力于文学创作,努力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后很多年,市作协举办我的个人作品讨论会,他还专门写了诗又写成字裱好送我,诗中夸我“多边多类多新作,苦辣酸甜总动情”。很巧的是,去前年吧,他居然搬进了我居住的这个小区——据他说是离不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渝中区,成了我早不见晚也可见的隔楼邻居。
几个时辰以后我便恭恭敬敬去到梁先生家里,寒暄之后他拿出一本书送给我,是他刚刚出版的词作歌曲选《小白杨》。他说:你是学音乐的,比别人更能读懂这些词、这些谱,看后写几句读后感,发表点意见,彭斯远先生编的那本评论我的集子里就少一篇你的文章呢!
我嘴上点头称是,心里叫苦不迭,天哪,这些年我是参加过好多作品研讨会,也发过不少言,可那是工作需要;我发言比较认真,大多写成稿子,也被报刊发表了一些,可这就被当成“评论家”了。这几年读了不少书,也写了不少“评论”,可我自己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我那些东西只是文艺随笔而已。梁老让我评他的这本词作歌曲选,的确让我为难,自音乐学院毕业后我在报界工作了二十多年,与音乐相去远矣;即便学音乐,其间门类多也,音乐理论和音乐评论更是高深莫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说三道四的。再加上众多作曲家为之谱曲,风格各异,手法不同,如何评说?不过回头一想,此书是梁先生词作歌曲选,自然是评说他的词作了。也只能从这个方向去探讨了。
要说歌词,梁先生当然是自成一家独辟蹊径。他出身农家,很小就干农活,砍柴放牛,听山歌、唱山歌,最后自己也编山歌,大巴山绵延不绝的历史遗传和文化积存给了他最好的教育,传授了我们民族千百年口口相传的语言的精粹,到了梁上泉这儿,就变成了他的歌词他的心声,也由作曲家的再度创作变成了声音的艺术歌唱的艺术,飞扬开去,传唱开去。就拿那首在中华土地上几乎家喻户晓百唱不厌的《小白杨》来说吧,歌词是那么简约,那么直接,寥寥几句,几乎都是生活中的大白话,可寓意却又那么深刻,那么美,那么真实亲切、给人遐思,也给人无尽的力量。翻开这本歌曲集,这样的歌词比比皆是,朴实的语言,生活化的语句,朗朗上口的节奏,打动人的肺腑之声,这是梁上泉先生词作最基本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完美的风格和定规。
另一方面,歌曲是词曲作者合作而成的两合一作品。一般规律下是先有词而后有曲。词好,能打动作曲家,激发他的激情并生成漫天飞舞的旋律,那就为此歌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上泉正是这样的词作者。你看他的那些歌词,简练而朴素,婉约而深刻,被许许多多知名的作曲家选用,诸如施光南、士心、金干、晓河、杜鸣心、田光、陶嘉舟、贺光明等等,谱写出来的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唱过了一个个时代,即便人会老去,即便生命会消失,但那些传唱了几十年的《黄杨扁担闪悠悠》,那些传颂于大街小巷的《小白杨》会消失吗?不会的,肯定不会的。它们的生命力将会随着社会生活的进程不断得到复制和更新,成为我们历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开梁先生的作品集,你看到的是他那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听到的是他那激情翻腾的赤子心声。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更走遍了西南五省区的山川河流,他边走边看,边走边唱,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用诗人的眼睛和心境打量世界和人生。他的眼睛是善良的,他的笔头也是善良的,他笔下的一切是那样的美丽纯洁,他写景,写情,写大好河山,也写情景中的人物和故事,信手拈来皆是词,人间何处无歌声?可以说,梁上泉先生八十年人生与歌词结了缘,也与歌声结了缘,真是如歌的淳美人生啊!
梁先生写的大多是通俗易懂的歌词,谱成的曲子也多半是民歌风格。其实作为市歌舞剧团的专职编剧,几十年间,他也写了不少歌剧剧本,写了影视歌曲、合唱歌曲、叙事套曲、交响合唱等等曲目的歌词,可见其功力深厚、学识渊博。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真正欣赏到如此巨大的词作曲目的全部,也就不能领略先生才华之全貌,读了此书,弹了此谱,方可受濡染于一二,方可豹见于一斑,方可感受他那颗永远搏动着爱和希望的年轻的心。
1983年7月那个难忘的夏日,梁上泉先生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写成了那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小白杨》,如今又给我们送上了这本厚厚的浸透了一生心血的《小白杨》,我还能说什么呢?如果说三十多年前您曾对我说要努力“奋进”,我听您的话我奋斗过了;那么现在我要说,先生,您的人生就是一本书,您就是一株活生生的小白杨,不过您如今已是一棵大树,一株经风沐雨依然蓬勃向上与时代同步前行的巍巍大树。
记得孔夫子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句关于音乐的流传千古的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很多人弄不懂其中的寓意和道理。梁上泉先生用毕生精力撰写的这本书,事实上就是在实践这样的道理。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个奋进中民族,是离不开梁先生这样的人和他的《小白杨》的。因为他口中永远吟唱着真实和真理,永远吟唱着美丽和爱情。
2011.1.3日于重庆
永远吟唱美丽和爱情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