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这道中国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文化大餐几乎是每个农历新年的必备品。1983年央视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实际上只能算个偶然事件。然而之后,它却凭借着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了除夕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西方很多国家更重视的是圣诞节及紧随其后的元旦。那么,各国都用怎样的方式庆祝新年?是否有类似春晚一样的大型联欢节目呢?
美国
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圣诞才是一年新的开始。在经过了圣诞的狂欢之后,新年的到来似乎显得有些多余。相比起看电视联欢,美国人更喜欢跟家人一起吃饭或朋友之间的聚会。据一位在美国多年、现就读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学生介绍,由于美国多家电视台的竞争激烈,很少有哪个电视台具有一家独大的绝对优势,即使是圣诞节期间有些台有歌唱晚会,也很单调,收视率并不高。与综艺联欢类节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每年收视率最高的通常是 “超级碗(Super Bowl)”美式橄榄球决赛,它的时间在1月底或2月初,倒是与中国春节时间很接近。
还有人把奥斯卡颁奖比作美国的“春晚”:帅哥美女如云,颁奖嘉宾的风趣幽默堪比小品,效果不输赵本山。它还常常囊括主旋律、感激、亲情、温情等元素,收视率也很高,堪比春晚。
英国
英国皇家综艺大汇演(Royal Variety
Performance),在英国的分量好比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它是每年圣诞节假期举办的欢庆盛事。同时,它也是英国当地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其影响力甚至覆盖整个欧洲。
英国皇家综艺大汇演于1912年由英皇乔治五世首度参与,其后承诺每年举办一次,并由英国皇家操办,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每年的英国皇家大汇演都有强大的演出阵容,它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演艺明星、音乐舞台剧的顶尖人物以及流行音乐界广受欢迎的名人,而且都是义务演出,分文不取,所有的演出收入都会捐献给一个娱乐艺人慈善基金会,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因此它不仅是一份节日礼物,更是一场慈善盛会。
2007年的英国皇家综艺大汇演,中国的天才钢琴家郎朗应邀参加,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又一张名片。2009年的英国皇家大汇演,风头正劲的舞曲天后Lady Gaga以震撼的演出成为最受瞩目的亮点,英国女王也出席了这次演出。
但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中国人传统的新春佳节显得意义尤为不同。因此,除了圣诞、元旦的庆祝仪式外,中国大使馆教育处、全英学生学者联谊会还会组织全英学联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中国留英学子和旅英华人每年的节日盛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个年头,也是范围最广、英国影响和规模最大的在英中国学生学者的文艺活动。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幸福地享受阳光、海岸和沙滩,这让多少处在北半球冰天雪地之中的人们羡慕不已。
在新年里,这里并没有大型的联欢活动。人们更愿意到沙滩上,享受几瓶红酒、一顿野餐或是一个大篝火。根据当地传说,在黎明时分裸泳是迎接来到澳大利亚的第一缕阳光的公认方式。当然,很多澳大利亚人愿意在新年庆祝活动时,到悉尼海港观看晚上9点及午夜时分的焰火表演。
但对于炎黄子孙,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更希望把中国的新年过得更有年味儿。曾是西岸国际语言中心学员、如今定居墨尔本的Andy也曾给我们讲述过她在澳大利亚参加的“春晚”。
大年初三,他们一家受墨尔本华人协会的邀请,参加了由华人组织的庆祝中国新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尽管那天下着暴雨,但许多华人一下班就带着全家驾车前往晚会地点。大家都穿着中国传统服装,面带笑容,用汉语谈笑风生,感觉就像回到了祖国。粗略估计,参加华人春节联欢晚会的嘉宾大约有三百人,把临时借用的大礼堂挤得满满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参加“春晚”的澳大利亚人甚至比华人还要多。原来当地许多澳大利亚家庭收养了中国小孩,他们家里有华人,往往是全家都一起参加。
这种“春晚”往往持续两三个小时,节目内容也非常丰富,有大合唱、武术、民乐演奏,甚至还有蒙古舞等民族舞蹈,演员全都是当地华人协会的会员。虽然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但准备和表演都十分认真,连民族舞蹈的服装都是在国内定做的。
日本
日本每年过的最大的节日是元旦,这种变化是从二战后日本废止了一些农历节日之后开始的。二战投降后,日本广播公司(NHK)想出了用歌声来鼓舞人心的办法——举办红白歌会。于是,1949年最后一天的晚上9点,日本广播公司的广播大厅,面向整个日本的广播节目在大家的等待中开始了。这就是堪称日本“春晚”的红白歌会。
当时因为是年末,外出的孩子们都回到了家乡,一边吃饭一边围坐在火炉边听着这个节目。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节目的收听率达到了94%以上,超过了当时其他任何节目。
之后不久的几年,这档红白歌会就被搬上了电视屏幕。随着红白歌会关注度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日本国民也对节目以及参加演员有了更高的要求。红白歌会的主要形式是红方代表女歌手,白方代表男歌手,由相关资深人士组成评委团,为双方表演的节目决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