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关键:制度和文化
2011年1月4日/董秀成
2010 年12月29日,我国政府发布《反腐败白皮书》,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反腐败的政府白皮书,是对过去几年来国家反腐败情况的一次全面总结。根据白皮书,在2003-2009年期间,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24万件以上,规模之大有些超出想象。
从政府发布白皮书的动机来看,一方面可以彰显政府反腐败力度,并告诉民众反腐败已经取得实效,以平抑公众对反腐败不力的怨气或指责,另一方面主要是告诉人民国家还将加大反腐败力度,对社会腐败现象绝对不能容忍,对腐败分子不会心慈手软,反腐败斗争将是党和政府今后工作重点之一,进而对社会腐败现象产生威慑作用。
从白皮书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民意调查结果,2003-2009 年,国民对政府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从51.9%上升到70.6%,显示民众对反腐败工作持基本肯定态度,但不满意度还很高,说明民众对政府作为还有很高期待和诉求。
从查处案件逐年增加来看,可能说明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不是国家反腐体制有所改善,或者说,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的结论不能通过数量来得以肯定。
实事求是地讲,最近几年来国家确实加大了反腐败力度,尤其是以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受到惩处为标志,国家陆续查处一大批党政高官和企业高层领导,并出台诸多严厉打击腐败行为的政策措施。
但为何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制度不完善,二是社会腐败文化。
现有政府体制和企业体制存在制度缺陷,“权力寻租”行为是许多官员习以为常的惯例,公款境外旅游、公款奢侈消费、公款吃喝玩乐现象屡见不鲜,权钱交易成为潜规则,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权力巨大,部分官员将公权力变成私权力,“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普遍存在,并且缺乏必要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从社会文化层面,每个人都信奉权力可以寻租,每个人都相信官场“潜规则”,“办事需要花钱”成为全民意识,每个人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往往不是从正常思维去看待,比如在个人工作、调动、提拔、升学、就读、司法官司等事宜上,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求“灰色”地带,总是试图寻找一种非正常途径去处理个人问题,明知道依靠“歪门邪道”不对,但都喜欢走“歪门邪道”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人恨腐败,但人人搞腐败,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一大特色文化。
腐败问题既是一个社会毒瘤,更是考验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挑战,因此反腐败将是一项长期、复杂和棘手的重要任务,但治理腐败必须从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尤其是权力约束机制必须建立起来,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监督机制必须建立起来。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坚决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加强公众意识和信心,造就一种以腐败为耻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