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地方在调控中动力不足,原因或在于地方利益的考量及其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一些地方担心调控可能影响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对如何主动参与调控缺乏考虑和研究。更严重的是,有的地方尝到了土地财政的甜头,他们为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抬高房价,以此换取好看的GDP和政绩。这阻碍了楼市调控的成效,损害了群众利益……
今年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并适时会同监察部对省、市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工作进行考核,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将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新华网)
住房是基本民生,民众的住房怎能成为市场谋利的资源呢?土地是公共资源,怎能成为地方政府生财的源泉呢?房价要回归理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房价的诸多因素。
在2008年的低迷和2009年的高潮之后,2010年的中国楼市站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调控成为年度最热的词汇之一。从1月份的“国十一条”开始,房地产调控疾风骤雨般地展开,“新国十条”、“国五条”、提高首付门槛、三套房停贷、“限购令”和“限外令”等让人眼花缭乱、力度空前的“组合拳”使房地产市场调控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最吸引眼球的部分。
但在我们看到诸多调控政策的出台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受到了严重考验。地方政府只看重自己的政绩,民生对它们来说不过是一句口头禅。所以,刚刚过去的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变成了中央政府的“空调”,而地方政府依旧我行我素,造成调控的再次失败。
有令不行,调控就难免“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房价难稳,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深圳商报胡鞍钢认为,可以说,大部分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目标上,仍然锁定在“加快发展”的轨道上。这是典型的“打左灯,往右跑”,还是“快字当头”,还是“大干快上”。如果不及时遏制这一倾向,“十二五”经济增长的层层放大效应只会比“十一五”有过而无不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也可能落空。从GDP增长率指标来看,要给地方政府泼凉水,不要口头科学发展,实际非科学发展。对地方政府来说,特别是省以下,实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指标更为重要。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靠房子积累财富的,即使有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靠房子制造GDP肯定不行。解决当下房地产调控的迷局重要的是依靠法律,依靠法律要比依靠行政命令更能有效地解决房价问题及我国现行经济市场的混乱现象。
我国目前的住房价格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完全是人为形成的恶果,但是现在总是有人在高喊“稳定房价”、“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这无凝是给疯狂的房地产商们在注射强心剂,使得他们更疯狂。这种有法不依的作法助长了房地产商人的贪欲,助推了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圈钱的决心,也使得多数百姓盼望住房而无望。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不是追究行政责任,而是应该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把国家经济破坏了。数字GDP背后的高房价,土地财政是最大隐患!我们应该冷静地反思多年来错误的房地产政策。
真心地让房价回归合理价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