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的背后


    我是在《让子弹飞》接近下线的时候才开始看的。此时这部贺岁大片已经取得了六个多亿的票房。在观看前,就有许多朋友推荐说该片很值得一看。我问好在什么地方,大多数人说刺激、好玩儿。稍显深刻者,则说此片影射了当今社会的权钱交易。

 

    也许是期望值太高的缘故,看完片子,我竟然没有太多的感觉。唯一打动我的是姜文的那句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

 

    子弹的功能是准确地击中目标。如果不能一击中的,子弹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失去了功用的只能漫无目标地乱飞的子弹,竟然堂而皇之地作为电影的主题,而且竟然还能在社会上引起一股“飞”热,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

 

    其实,“飞”热的背后仍然反映出了当今人们无力的心理。

 

    姜文为什么要让子弹飞一会儿?因为在他打出子弹的时候,他根本确定不了目标。实际上整个片子反映的就是一个目标飘忽的基调。以片中的人物为例,黄四郎有替身,马县长与汤师爷的身份在现实中互换了,张麻子的队伍也有别人冒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究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枪里的子弹究竟打向哪一个?判断不了。怎么办?那就只好让子弹飞一会儿吧。最后抡上哪个是哪个。

 

    这就是《让子弹飞》的真实含义。

 

    这个片子能够大热,与其暗合了当今社会普遍无力的心理感受紧密相关。

 

    在当今这个转型的时代,许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目标难以确定;或者即便确定了目标,但又深深感到目标难以把握。总之,事情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既然自己对事情的发展不能掌控,或者套句俗话,既然不能指哪儿打哪儿,一击而中,那就只好让子弹飞着,最后打哪儿指哪儿吧。

 

    如果真的是这样,人活着未免太辛苦了一些。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们处在这个转型的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