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村志》序
利津县史志办的王曰华先生,此前只是通过电话,未曾谋面。2011年1月22日,王先生携《利津县志》、《利津年鉴》、《利津文化丛书》等家乡资料来访,并将其主编的长达50万字的《临河村志(1900-2010)》(评审稿)赠我,希望我能为该书作序。
王先生与我中学老师明玮(现任利津一中校长)先生同窗,应该是我的师辈。为师辈著述作序,实有违常理;然既是师辈,就不能推却。故受命后,颇有赶鸭上架,拍翅呱噪之忐忑。
首次见到王先生,第一感觉是很实干。既有政府干部的精明,更有一种学者的执着。看了先生编修的《临河村志》才知,他原来是学数学出身的,后来调到利津县史志办工作,属于典型的理转文。如今这种跨专业转行现象倒也不少,然能如此投入并做出如此成就者,却并不多见。先生走的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人之路,是他的执着与勤奋,成就了其“弃教从政”的人生转折。于是,我暗自对这位师辈的老乡产生了更多的敬意。
我博士期间是学历史的,深知修史之艰辛。读《临河村志》,可知王先生为这本村志付出的心血之多。从2005年编修村志念头的萌发,到2011年书稿的初步成型;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到出版经费的多方筹措;从忙碌奔波的晴雨之昼,到作息于沙发和台灯之间的不眠之夜……六年的付出所换来的,将是一部临河村一百一十年的史诗。它像一部无声的电影,播放着临河村的起源与发展;它像一本厚厚的日记,记载着临河人的过去与现在;它像一张耀眼的金牌榜,标记着临河人的辉煌与荣耀;它像一座座岁月的丰碑,铭刻着临河儿女的创业轨迹与奋斗历程;它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展示着临河村的沧桑与苦乐;它更像一张崭新的彩色全家福,凝聚这临河大家庭的幸福、团结与和谐……
王先生来找我的时候,我也正忙着编修《1901-2011:山东大学的历史学科》,算起来也是110年的历史,未意山东大学之历史与临河村之历史在时间上竟然如此巧合。王先生为临河村修史,其精湛如是,着实令吾侪钦仰。
如果说“盛世修史”能从全国层面反映国家繁荣的话,那么村志编修的意义,就更应该放在一个崭新的高度去理解了。因为它更具体、更生动、更有生活气息,从而也更能小中见大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繁荣。愿这部陈庄镇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村志,能唤醒更多家乡父老的村史编修意识,并形成一种传统,代代传承。
是为序。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杨加深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