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维基解密与美国和突尼斯
阿桑奇创建的基解密网站泄密事件,给一向牛气的美国政府带来了极大的难堪。
自去年开始,维基解密网站多次爆料美国的军事、外交“机密”,将美国政府的遮羞布赤裸裸地撕扯下来。
网站公布的美国政府的“内幕”、“黑幕”(如称阿富汗战争导致2万人丧命,伊拉克战争则导致11万人丧身(63%是伊拉克平民),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2009年7月签署命令,要求美国外交官暗中调查联合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都是美国见不得人的家底。美国政府借“人权卫道士”、“文明守护神”之名攫取各国 利益的伪君子角色,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
此外,维基解密网站还泄露了美国政府官员对世界各国领导人暗地里的评头论足:伊朗总统内贾德被比作“希特勒”,法国总统萨科齐被称为“裸体国王”,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患了癫痫病,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位偏执狂,俄罗斯总理普京为“大男子主义者”,总统梅德韦杰夫则“多虑、犹豫不决”。不仅让说了别人坏话的美国政府自身尴尬,也让各国首脑对美国政府不满。
一时间,美国政府如临大敌,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为灭火,美国政府官员如国务卿希拉里等只得四处灭火,又是解释,又是谴责。不管怎样,美国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
然而,除了外交公关以及对维基解密网站的强烈谴责,美国使用切割法,试图切割掉引发美国政府信誉危机的源头——维基解密网站及其维基创始人阿桑奇。而切割危机用的招数是“以危制危”,即通过制造阿桑奇及维基解密网站自身的危机,来化解美国政府的危机。
2010年12月7日,伦敦警察局引渡事务部门警员代表瑞典当局以涉嫌强奸为由逮捕阿桑奇。同时,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不少支持维基解密的公司也被迫中断了同该网站的业务往来。一周时间内,维基解密将近50万欧元资金被封堵。长此以往,网站将无以为继。
美国政府事实“以危制危”法,阿桑奇与维基解密被牵扯大量精力,因而无暇泄露美国政府的家底。最近,阿桑奇律师就忧心忡忡地称,一旦阿桑奇被引渡回瑞典,将有可能被关押在关塔纳摩并面临死刑的风险。
不过,或许这并不是维基解密事件的最终结局,事件还有出现转机的可能。
对于美国政府,阿桑奇与维基解密带来的也不全是危机,也存在潜在的机会。
不只美国不光彩的老底被维基解密公布,其他国家见不得光的秘密也可能会被挂在这个点击率奇高的网站上。这些秘密,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局。突尼斯骚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0年1月24日,突尼斯发生骚乱。骚乱的导火索是,一位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贩不满城管的粗暴执法愤然自焚。该事件引发突尼斯公众对突尼斯的高失业率、通货膨胀以及政府当局的抗议活动,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狼狈下台。
失业、物价过高、贫富分化加剧是导致突尼斯骚乱的根本原因。骚乱前维基解密的一份有关突尼斯文件的爆料,则发挥了催化剂作用。维基解密曝光了突尼斯总统家族的腐败:只要他们看上的,不管是现金、土地、房屋还是游艇,最终都被他们千方百计拿到手;总统家族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他们家中,随处可见罗马时期的文物,客人享用着用私人飞机从国外运来的酸奶,宠物老虎在花园里散步。维基解密对本·阿里家族腐败的揭露,使得突尼斯公众对总统更加不满。
网络上的煽动也能演化为现实中的革命。突尼斯骚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对于美国政府,维基解密或许能成为他们干预国际政治的重要工具。
至今,美国仍热衷于在全世界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霸权习性不改。一旦哪个国家不听美国的话,或者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往往打着人道、国际主义精神的幌子前去干预。但是,各国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不愿美国动不动就在自家门口指手画脚,美国难免会出现“警察气短”的尴尬。而且,动粗也不再是屡试不爽的法宝。和平大趋势下,发动大规模军事战争越来越名不正言不顺,不但自己劳民伤财,还备受国际舆论的谴责。
因而,维基解密这个兵不血刃的工具,就有可能成为美国维护既有利益版图的工具。看着哪个国家的政府不顺眼,而这个政府的底子又不够清白,就让维基解密这个大嘴放放政府的炮,煽动当地民众情绪,于是,新的“维基革命”爆发了。如此一来,美国政府一箭双雕,即保持了为世界人民争取权益与正义的正面形象,还出了“恶气”。
“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出发,美国与阿桑奇以及维基解密还存在和解与妥协的余地,更恐怖的则是维基解密或许在未来成为美国颠覆别国的一种独特武器。
近期精彩推荐:
三个明星的危机公关术
朝鲜的极端化危机处理方式——“以危为危”
360与QQ之战:“以危化危”式危机管理
章子怡的后危机公关
智利矿难零死亡启示录
不该升级的“风水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