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精神主义”和“唯物质主义”都有偏废
2011年1月26日/董秀成
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一个成语,叫“物极必反”。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表达出一种辩证的思想,也就是凡事都不应该走极端,否则就会背离其原来的方向而走向相反的方向。
1949年,共和国建立,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出“唯精神主义”特征,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强势意识形态,尤其是在文化革命期间达到高峰,共产主义是人们心中的天堂,是不容怀疑和讨论的,一元化思想占据社会文化主流。表面上看,这种社会文化是道德的,当时的老百姓和知识分子似乎也没有怀疑过这种道德,其实它又是不道德的,如果延续那种社会道德或许就永远没有今天中华民族的蓬勃发展。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党和政府,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很快形成共识,那就是中国太穷了,中国经济不能再折腾下去了,“唯精神主义”不能给中国带来富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依靠口号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开放,于是便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本质上是由“唯精神主义”走向“唯物质主义”,逐渐将市场经济看成天堂,只要搞市场经济中国就会发展起来,而发展的参照目标就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唯物质主义”走到今天,看来又到了尽头,路是难以走下去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成效显著,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在经济领域资源、能源开始急剧短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生态平衡被打破,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世界工厂”的生产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在社会领域,财富分配不公现象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别相对扩大,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在社会文化领域,官员腐败现象此起彼伏,拜金主义泛滥,人情世故冷漠,自我为中心思想形成,一切向钱看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从现实来看,中国在精神和物质关系上,已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确实到了物极必反的地步。其实,唯精神主义和唯物质主义,从逻辑结构上是一致的,一个是共产主义,一个是市场经济,两者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会出问题的。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浩劫,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精神不是万能的”,同样,现实社会问题和文化缺陷也告诫我们“物质也不是万能的”。
其实,天堂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一定说有,那么一个社会和谐的、多元化价值共存的、生态与环境友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是人间的天堂,而建立这样的社会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能力和大胆的变革勇气,在制度设计和文化建设方面走向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新一个符合中国实际、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