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是两类新兴市场


 

微小型车作为一种潮流受到推崇,而印度2010年汽车产量达到350万台,增速30%,这更增加其魅力。印度这个巨大的市场和高增长导致各大国际车企也是纷纷在印度投资上有侧重和倾斜。

虽然中国是“世界工厂”,而印度是“世界办公室”,但跨国车企在中国赚钱、去印度环保减排也成为国际特色。这要求中国反思节能减排政策是否有问题。

 

一、印度基础性优势

1、收入增长的优势

世界银行专家在去年4月17日公布的关于印度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印度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的利益的经济增长。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增加,有购车需求的人越来越多,潜在汽车消费市场巨大。

2、产业链优势

印度汽车零部件工业发达,为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印度的钢铁的行业水平高,汽车基础性资源丰富,中国的铁矿石还要从印度进口一些。中国制造业月均人工成本员工高于印度,而且中国的人工成本仍在快速上升。

 

3、地理位置

印度的地理位置优越,在印度建立汽车生产基地既可向东南亚出口汽车,又能开拓邻近的中东和非洲市场。丰田等厂家已经开展以印度为生产基地的出口布局。

 

4、政策优势

国际车企进入印度有诸多优势,主要是政策的约束较轻,这样就更容易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中国的出口面临投资约束较多,出口面临很多内部问题。

 

二、欧美车企压力

1、发达市场的饱和

发达国家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千人700辆水平,处于饱和后的自然增长期,甚至日本等出现衰退现象。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比例较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达到26亿,占世界人口的40%左右,且保有量很低,因此发达国家车企需要挖掘新市场。

2、绝对性节能减排压力

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压力很大。根据欧盟规定,2015年欧洲新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达到130g/km。这是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欧洲车企必须发展微型车来平衡节能减排的指标压力。

3、中国不堪节能减排重任

中国节能环保政策力度太小,目前的油耗限值指标是无论大小排量只要达到相应车型的油耗指标就算节能车。中国汽车消费政策不要求绝对的节能减排、而是鼓励进口车和大型化趋势,这与印度的需求反差巨大。

尤其是大城市出现限牌政策,变相导致车辆豪华大型化。欧美车企在中国的任务是豪华车赚利润。

 

三、印度市场特点:市场空白+节能减排趋势

1、销量排名

排名

车型

2010年11月销量

2010年1-11月销量

2010年1-11月排名

1

马鲁蒂铃木 奥拓

32,377

245,583

1

2

马鲁蒂铃木 Wagon R

15,617

129,099

3

3

现代i10

14,617

137,070

2

4

马鲁蒂铃木 雨燕

12,198

119,441

4

5

马鲁蒂铃木 雨燕Dzire

9,810

86,274

6

6

马鲁蒂铃木 Omni

8,375

76,999

7

7

现代i20

7,228

58,783

11

8

现代Santro

6,995

74,058

8

9

马鲁蒂铃木 Ritz

6,377

56,562

12

10

马鲁蒂铃木 Eeco

6,311

46,492

15

 

2、产品小型化

印度产品的特点是以微型车和小型车为主。印度的奥拓、北斗星、I10\雨燕成为主力车型,这些车型全是微型车和小型车。而这类车型是符合环保趋势的产品,欧美也在发生车型小型化趋势。

3、欧美企业渗透差

2010年中国的产品销量的前10名,除了夏利和QQ 外基本都是A级车,主销产品受欧美影响大,这是发达国家产品充分进入的结果。

而印度市场的主力车型生产厂家就是马鲁蒂铃木、现代等非国际发达国家主流集团,丰田、本田、大众、通用等在印度的份额远不能与中国相比。这是欧美主流车企的严重问题和重大机会。

4、跨国集团必须进入印度:市场空白+节能减排趋势

跨国集团面临欧洲不断加剧的环保法规限制,而中国没有环保排放限制(相对省油就行,不要求绝对省油减排),因此欧美企业先进入中国市场攫取利润,最后要进入印度市场,确保市场规模扩张和产品的绝对节能减排趋势一致。

 

三、国际车企重兵进入印度

全球汽车巨头青睐印度市场,许多汽车生产厂商,都把印度纳入了各自的全球化战略当中,并积极地在当地开展着自己的业务。

大众收购铃木股份进入印度。由于铃木汽车在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市场有一定的增长潜力和市场领先地位。大众希望收购铃木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借助铃木在微型车领域的优势,开发生产廉价小型车进军印度市场。

雷诺-日产联盟宣布,将联手印度巴贾杰汽车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巴贾杰出资50%,雷诺及日产各出资25%。合作三方将联手研发、制造并销售起价为2500美元的新车。这款代号为 ULC的新车,将在印度Chakan一个年产能40万辆的新工厂生产。雷诺-日产方面称,这款新车是为印度处在萌芽状态的中产阶级量身设计的,该车售价也是基于这一阶层的经济状况确定的。2011年年初,该车将在印度接受预订。

 

四、这对中国的影响

1、中印的产品定位继续差异化

跨国车企在中国的定位是赚钱,国际车企强力推动中国的车辆大型化和高端华策略,奔驰、宝马、奥迪均推出针对中国的大局扩张计划。国际车企与中国不断签订进口车大单,10年进口车达到90万台,增速100%。

跨国车企在印度的定位是减排新品。印度的小型车需求要求国际车企研发小型车。要求国际车企研究新车型,在应对印度市场的同时满足欧洲的碳排放标准。

 

2、中国产品进军世界更难

中国的汽车出口战略是发展经济型车的出口,但国内市场的经济型车已经退出北京市场,未来也会退出大型城市市场。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缺乏国内市场的依托。

跨国集团把中国作为盈利基地,因此产品价格偏高,利润丰厚。而出口的基地选择必然更多考虑低成本的印度,中国国内百姓难以享受优质低价的洋品牌车型。而跨国集团的出口也不会把重心放到中国。

 

五、中国车企进入印度的机会

2009年年底,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看上了印度市场。继上海汽车宣布将携手通用汽车进军印度市场后,北汽福田、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纷纷排起了进入印度市场的“长队”。但目前中国汽车进入印度的情况很差,基本没有乘用车产品进入。

10年1-11月中国狭义乘用车企业仅有2台轿车和3台SUV出口到印度市场,其中可以查到的是上海通用的车型出口。由于复杂的认证程序和高强度的政府保护,自主品牌乘用车绝大部分月度的对印度出口是0台。

我认为上汽的提前携手通用布局印度市场,这是很好的事情。

1、上汽单独进入印度的机会渺茫

上汽单独进入印度的难度很大。目前没有中国轿车产品进入就说明印度市场的封闭程度很强,中国其他企业的诸多努力都是徒劳无功。

 

2、上汽与通用的韩国收购效果对比

上汽是精明的企业,其前期的教训也很多,尤其是收购双龙的惨痛失败。这说明上汽的国际化能力不足。

而通用收购大宇后,经过多年运作,大宇已经成为通用的小型车基地,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令人佩服的是通用把大宇的品牌抛弃,在韩国逐步推进学佛兰品牌替代大宇品牌,这是超强的文化融合力和品牌运作能力。

3、中国的产品特色

中国的产品特色鲜明,有众多的实用性汽车产品,尤其是微型客车和微型货车。这些微型商用车产品经过中国的多年本土化改进,舒适性、空间、承载能力都大幅改善,成为年产销近300万台的世界特色产品。

 

4、携手通用的意义重大

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但印度国内悬殊的贫富差距、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很多问题不好应对,通用的企业文化和融合能力将有助于上汽的进入。

 

5、上汽探路者的意义重大

中国人善于模仿,而不善于创新,这可能说的极端。但在汽车出口市场体现的很充分,急功近利,不善于创造自己的可持续汽车出口线路。

中国汽车行业最需要的是成功的模式,如果上汽与通用的模式成功,则很快就有模仿跟进者。长安与福特的携手进入印度,东风携手某国际车企业可以进入印度,一汽也可以采取类似线路,而奇瑞、吉利等也可以根据上汽模式,探索进入印度市场的新方式。只要上汽成功,中国汽车出口必然打开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