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数据的分享和利用


今天在家翻阅《销售和市场》1月份的评论版,其中有篇文章《谁也拿不走的终端》,作者是统一润滑油原销售总监姚旗。

  这篇文章涉及的是一个敏感问题,就是在很多行业进行渠道下沉的时候,希望合作伙伴提供下游终端客户资料,这些资料有可能是零售消费者,也有可能是终端的销量较大的消费者,但合作伙伴往往担忧厂家过河拆桥,要不不肯给,要不给错误资料,于是形成厂家和合作伙伴的不信任,互相博弈。

  姚先生基本是站在厂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主要还是建议通过理性分析的办法,进行透平的沟通,一是说明厂家不可能取代商家,二是厂家也是会积极帮助商家开发终端客户,对于经销伙伴也是一件好事,三是希望合作伙伴转变观念,将重心放在服务上面,靠服务来维护销售网络的稳定。

  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例来说,在办公用品行业,几乎没有一个商家愿意交换终端的资料给到厂家,及时厂家采用促销费用的支持,希望通过商家提供资料,否则不给核销,但商家往往也是提供客户编码,不愿意提供具体名字,例如目录商应对厂家的要求基本均遵守着这样的底线,圈子里对于终端用家的重要性均放在了第一位,是生意的立足之本,即使他们知道厂家不可能全面直销,但不排除局部直销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可能将资料支持其他的经销商。

  而大部分厂家对于终端客户的资料收集上来之后,应该怎样用,往往也是模糊不清,没有配套的ERP系统,甚至连最简单的节日问候也未加使用,因此辛辛苦苦收集上来的资料基本是闲置一边。

  应该来说,如果知晓终端资料,我们起码可以有以下用途:

  -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价格、使用偏好等等资料会清晰很多

  -可以对促销的决策和机制有帮助,例如目标的设定,礼品的选择等等。

  -可以改善客情,例如促销的及时通知、节日生日的问候

  -可以分析进货和消费趋势,从而保持对市场高度的敏感

 因此,终端数据库的建立一是要建立在一个长远的客户策略上,要持之以恒,要善加利用,要不断更新,数据库的建立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自己日积月累,二是渠道的分享,这样终端数据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