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开彦与徐正忠等老专家谈住宅产业化


开彦与徐正忠等老专家谈住宅产业化

2010年12月24日,平安夜,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五栋大楼。五位专家,一家媒体,共话住宅产业化核心内涵及推进的路经。

在过去的2010年,住宅产业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其未来良好趋势得到更多共识,相关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而近二十年多来,在改革开放和原建设部推动下,中国建筑业曾走过一段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并在1999年颁布了实施《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72]号文)的产业化的辉煌过程,积累了丰富且沉重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房地产如此快速发展的学习和利用。住宅产业化在我国已经“诞生”了近30年历程。如此漫长的岁月,特别房地产十二年快速时期,为何“成长”缓慢?

今天在徐正忠老司长的倡议和主导下,几位热心人聚集座谈、敞开心扉····

徐正忠,原建设部科技司司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与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开彦,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执行合伙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马韵玉,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孙克放,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

秦珩,万科集团北京区域本部总工程师。

这份名单之上,有曾经的主管部门负责人,有行业协会智库成员,有国营大院的骨干,有民营企业技术力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深入了解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现状,曾经并且正在亲身参与住宅产业化的实践,对中国住宅产业化深度热心,长期关注并真切忧虑住宅产业化的未来。褪去所有的职务与光环,他们今天以一个普通专业人士的身份,与《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一起,围绕住宅产业化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住宅产业化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核心的推动力在哪里?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找到一个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突破方案?站在2011年的坐标原点,一系列问题亟待找到答案。

 

产业化核心内涵是什么

    没有人会否认,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是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普及速度最快的词汇,与此同时,精装修、全装修等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强调与力推。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或近或疏地与住宅产业化发生了“嫁接”。甚至不少企业直接将绿色低碳行为与住宅产业化之间画上了等号,并加以热烈的宣传。

“这可能会导致民众对住宅产业化真正内涵的理解偏差”,对此现象,徐正忠观点十分明确:“住宅产业化内涵丰富,包含了很多理念,节能、绿色、生态都可以成为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精装修、全装修相对于毛坯房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标准化、模数化生产,仍然不算实现了产业化。”他认为应该正确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主次。“绿色低碳与节能减排都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应该以住宅产业化为主线,将这些理念串联起来。”

对此提法,秦珩也十分认同:“这些概念都与产业化有重合,但不能影响这个主线。无论是从解决住房数量还是住宅性能的角度来看,都应将推进住宅产业化作为基本思路。”

马韵玉比喻道,住宅产业化是解决住宅怎么建的问题,属于战略性问题,而健康、绿色等属于具体的战术问题。

相形之下,开彦忧心更重。他表示,如果内涵不明、主线不清,可能造成一些工作“被误导”,势必影响政策着力点。

那么,住宅产业化的核心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开彦试图以最浅显的语言予以分析。在他看来,与住宅有关的专业领域大致可以分为房地产业和住宅产业,前者指住宅产品的开发、运行销售阶段,后者指销售之前住宅产品的建造、生产阶段。这个建造于生产阶段需要实现建材部品的集成化、标准化、工厂化预制,并在现场进行干作业装配,通过预留接口技术使结构支承体、内装部品按标准化尺寸互相配合安装起来,最终成为成品建筑,这便是住宅产业化的基本流程。“这背后,既要实现成千上万种部品按标准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也涉及到设计、施工、部品生产、施工管理等一长串的产业链协调问题,这些都是目前的难点所在。”但是,“只要这些产业化的核心内容做好了,住宅品质、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尽管孙克放对房地产业和住宅产业的划分有所异议,但是,标准化、工业化、集成化、社会化大生产等关键词,还是得到了他的认同。

那么,在对核心内涵的认识实现了统一后,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进行具体实践与推动?业内同样存在争议。

 

PCSI的路线之争?

 

如何评价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种种技术体系及大小企业进行的实践?《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在长期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技术方向:一种是以长沙远大、宇辉集团、中南建设等企业为代表,以PC(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为切入口,注重结构主体的工业化预制,其背后正开始涌现大量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另一种是SI住宅体系及其相关技术方向,强调内装部品的工厂化预制和集成,项目实例有北京雅世合金公寓,理论体系除国外经验外,还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导编制的《CSI住宅技术导则》,其背后是一批装饰装修企业正在进行的部品化系列集成。而万科的研发几乎同时涉足了两种方向。

开彦是部品集成的呼吁者。他认为,SI体系将结构主体与内装部品分离,能够实现住宅的可变性、可改造性和可替换性,渗透到整个全生命周期、百年住宅的理念,是住宅产业化的重要表现。谈及PC预制,他显得有些激动:“很多人一提到住宅产业化就认为等同于窗墙、楼板等结构部件的装配化,PC代替了产业化的主体,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

对此,孙克放予以了反驳。他认为,结构主体是住宅部品的载体,只有实现了结构主体的工业化、装配化才使生产效益最大化。集成化部品只是产业化的的一个部分。

言论一出,招致了其他专家的质疑。徐正忠便表示,PC只是产业化的一种选择,即便是在产业化成熟的日本,也有许多住宅建筑采用主体现浇的方式。不管是工业化还是现浇,关键在于预留接口,以便内装部品的标准化接入。“我国各地具体情况复杂,PC不能替代产业化的全部成为唯一选择”。

马韵玉则对万科进行的产业化实践进行了直接点评:“我感觉万科有点偏向于结构,真正在接口上的研究是不够的。”

直面批评,秦珩阐述了万科的技术选择。他表示,推进产业化要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必须与具体实情相结合。而目前一个主要矛盾是,如何解决住宅产品的质量问题,这便要求首先控制好部品的载体,即结构主体的质量。结构主体的标准化是实现各种部品标准化协调的基础。万科是在做过多种尝试后,基于我国容积率决定高层建筑形式等现实考量,最终选择了PC的,“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因地制宜的结果,这确是万科目前的主流方向,但并非万科的唯一选择。”

“主体品质和施工问题解决之后,下一步就要发展部品集成了。不过,在目前标准化模数应用缺失和认识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完成全产业链的部品集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万科只能先进行内部标准化。”

经过现场激烈的争论和频繁的发言,这样的结论似乎愈加明朗:PC或SI是产业化的两个不同阶段。粗看也只是提供了一个步骤、一种选择,其背后更重要的是改变建设整体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生产链的形成的重要问题。在掌握住宅产业化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步履清晰、因地制宜。当概念与技术路线都清楚时,似乎还缺乏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谁来推动住宅产业化

 

10余载推进,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似乎只能用缓慢来形容。

徐正忠是最早一批从政策层面上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导人员之一。早在1996年即开始了相关考察、研究、报告、试点、推广等工作,并直接参与了72号文的编写。回顾过往,他认为住宅产业化取得了较大推进:一是,对住宅质量和性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提高;二是,住宅部品的概念基本确立,部品生产逐步从粗放自流走向集成;三是,一些城市主管部门和企业对住宅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但是,总结发展缓慢的原因,他提出,“一定要有一个来自政策层面的、强有力的推进。产业化的很多问题不是纯粹的市场方式能够解决的,必须依靠政策强制性,如部品的模数协调、标准的编制执行等。”开彦也赞同道,仅靠市场自发行为只会导致无序状态,政府主管部门的引领是关键。

一席话,使多年来任职于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孙克放敞开心扉。他提及过往工作中留下的遗憾,也表达了实际难处:住宅中心的职能有限,协调组织能力受到一定束缚。同时,各地已经建立起各级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但也存在主管部门直属和自主经营两种模式。

面对现有组织架构,与会者一致呼吁,在作为主管部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置专门的研究和职能部门,方能形成最有效的推动力。

机制的革新非一日之功,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有没有一个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突破口?一个关键词频繁出现:保障性住房。

“保障房可以成为住宅产业化的第一步,”徐正忠提出,由国家主导建设的大批量的保障房有条件实现标准化、模数协调。秦珩也思考得出,如果要当前条件下找到一个最容易实现产业化的产品的话,保障房无疑是最佳选择。马韵玉也介绍道,日本正是从早期公团建设的大批量公共住房的保障房中,奠定了产业化的坚实基础。

谁来推进?如何推进?第一步怎么迈?这些问题或许是浸淫于2010年热潮中的企业、地方主管部门、业内人士最期待了解的。确凿的答案,将为2011年住宅产业化带来希望。

争论没有结束。意犹未尽的专家们相约会后继续以书面方式,就更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许,在住宅产业化热潮之下,类似的讨论时常发生,因为困惑始终存在。但是,当民间智慧开始汇聚,本身便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推动力。讨论没有终点,寻找仍在继续。

 

(2011-1-10 中国住房 付灿华文 开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