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仍是核心问题


近期市场都在热议统计局公布的去年四季度和全年的经济数据,整体的观点是经济增长强于预期,而通胀压力持续上升,而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货币政策的紧缩预期,对资本市场构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2010年4 季度GDP 增速从3 季度的同比9.6%加速至9.8%,高于市场预期的9.4%。4 季度GDP 季调后环比折年率回升至10.6%,2010 年全年GDP 实际增长10.3%,略高于市场预期的10.2%。2010 年四季度GDP 环比增速和12 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双双从本已较高的前期水平进一步加快,并显著高于其长期趋势增长率。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 1) 货币状况持续宽松,内需增长依然强劲。尽管政府多次采取紧缩措施,但12 月份实际货币状况并未明显收紧(12 月银行新增贷款从11 月份的人民币5640 亿元仅小幅降至4800 亿元,大幅超出预期,但外汇占款却从3200 亿美元反弹至4030 亿美元);2) 外需明显改善。尽管12 月出口同、环比增速均下降,但主要是基数较高的原因,而基本面依然向好;3) 从供给面看,限产措施有所放松。虽然12 月份很多地区仍面临“十一五”节能减排达标压力,但部分地区由于已确定能实现目标而放松了控制。此外,12月20 日亚残会闭幕后珠三角地区亚运相关的限产措施已基本取消。
 
更加值得关注的仍是通胀问题。12月通胀同比数据的暂时回落主要是由于翘尾因素的减弱和食品价格的回落, 实质上12 月CPI 和PPI 的环比增速依然是0.5%、0.7%的正增长。值得注意的,12月食品类当月同比9.6%,非食品类当月同比2.1%,食品类对CPI的贡献率连续2个月下滑至68.4%,而非食品贡献率上升至30.7%,物价已从前期单一的农产品、食品类价格上涨,扩散至非食品类价格。
 
我们认为2011上半年中国将会持续面临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翘尾因素对于2011 年CPI 和PPI 的贡献分别达2.6%和3.2%。新涨价因素方面,粮食和食品价格上行动力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当前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处于低位,离2007/2008 年30 年低位不远,全球粮价存在继续上行动力;此外,我国华北和黄淮遭遇持续旱情,而南方则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短期内也推升了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的预期。1月的物价水平还将受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同比增速可能将达到5.5%左右。
 
这轮通胀叠加了货币超发、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升、需求拉动、输入型通胀等多重因素,因此具备一定的顽固性,需要采取多种因素全方位进行解决,如扩大供给、控制货币发行和社会融资规模、坚决打压房地产投机泡沫、人民币升值、提升劳动生产率等。目前核心制造业产品价格依然相对稳定,只要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相信中国的通胀不会失控。
 
当下重要的是控制住整个社会的通胀预期,因此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就面临着紧缩政策超预期的风险。等通胀发出见顶回落的信号,资本市场将迎来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