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上承大唐盛世,下启百业繁荣的赵宋王朝。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时期定窑白瓷认识不足,一些简单的研究也局限在部分“官”、“新官”款白釉器及少量仿金银器制品。主要原因是人们观念受统领“南青北白“瓷业格局邢窑的影响,从而对这一时期定窑研究不足,所以人们对此时期南北方大批出土的白瓷多倾向于邢窑或对窑口产生疑问。此时定窑的白瓷与邢窑的白瓷在胎釉及造型等方面,确有很多共同点,因而形成了大批出土白瓷“似邢而非邢”,人们确不敢判定“实则为定”。
中唐时受邢窑的影响和间接扶持,已吸收了邢窑全部精粹,优质胎釉已超越了邢窑,无论质量规模还是影响已经为北方当时最大的窑场。晚唐五代(公元960年之前)这一时期,人们称为定窑的发展时期,实际此时定窑烧制的白瓷技术已完全成熟,且形成自己的风格,其精品更是独步天下,开拓出了霸主地位。同时期国内外出土的大量资料,包括普通百姓墓葬出土的大量精细白瓷及遗址和大量城市堆积也证实了这一点,显德四年税务使冯翱所立王子山禅院碑也有所证实。
定窑的烧造历史上,出现过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即是以胎釉取胜的晚唐五代,此时期原料经过优选无杂质,淘洗陈腐后,白瓷轻巧秀致,瓷胎细白,釉色明亮,瓷质坚硬,烧成温度为历史最高。科学测试表明,此时期定窑的胎釉品质,已达到历史顶峰,远远高于宋金时期的刻花,印花白瓷。此时成熟烧制的透影白瓷,更符合今日国际通用的瓷器标准。经上海博物馆测试,南唐二陵出土的定窑细白瓷瓷片,代表了当时最高制瓷水平。
胎釉上晚唐五代精品白瓷无化妆土,状若凝脂、类雪,洁白细腻轻薄坚致的胎体,匀净温润的釉色,明镜如玉,扣之清脆金属声韵悠长,是这一时期胎釉主要特征。晚唐五代定窑制品大多用木柴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故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温润怡人,还具有一定的透明性,与宋金多用煤烧氧化焰,釉色白中泛黄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原因是釉料中Fe2O3较高而TiO2偏低,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难免白中闪黄之故。
造型上晚唐五代定窑白瓷改变了唐代浑圆厚重的风格,代之的是精巧优美造型流畅的器型。丰富多样的器型采用垫烧和支钉法烧制,且多为无纹饰的素面,唇口玉璧底碗是晚唐前期的主要产品,唇口也是为了防止器物在烧在过程中严重变形,五代时这种产品就很少了。受金银器的影响,结合定窑白瓷特点创烧处许多新器型,成为此时期定窑的主流,因而较中晚唐更为丰富精致且大多胎薄体轻。
浙江临安出土的钱宽墓与随后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生产下限为公元901年,为晚唐末期。有学者认为不是定窑,主要原因太精美,认为定窑此时达不到这种高度,实际那些白瓷还不够当时的定窑精品。此时期上层社会使用的高档白瓷应均为定窑产品,也只有定窑此刻方能达到这种高度,且独步天下。1997年涧磁村出土近30件精美晚唐五代定窑白瓷,即为此时期定窑精细产品的缩影,这是目前我国出土最多、质量最好、说服力最强的晚唐五代定窑白瓷标准器。
定窑在整个烧造历史中,精粗白瓷并存,而且规模极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晚唐五代更为明显,也是现今人们认识不清定窑的原因。研究定窑绝不能仅凭数件标本就断定其时代风格,因为定窑规模太大,几件标本根本没有代表性。
五代至北宋早期定窑凤首执壶该壶高30cm 器形规整,完好无损。
2010-01-27 | 珠山王步青花达摩棒椎瓶
2010-01-25 | 康熙青花官窑鸟食罐赏
2010-01-17 | 乾隆五彩釉上彩灯笼瓶赏
2008-12-12 | 中国紫砂泰斗顾景舟扁鼓壶赏
2008-11-28 | 康熙青花鱼藻笔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