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个新问题


    1月16日,作为客座研究员,参加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专家会议,会议从2点开到6点。中心主任何传启作了2011现代化报告,提出了建立中国现代化学的提议,并准备主办现代化研究的国际论坛。各大专院校和国家部委的专家相继发言,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陆甬祥从头至尾一直认真听各位发言,最后做了提纲挈领的总结发言。就看参会者的认真态度和会议的平等的学术氛围,我对中国现代化研究走向国际一流充满期待。

    本人在会上也做了简短发言,会后经过思考,感觉需要和各位博友交流。

    关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何传启研究员的工作成效显著。从中国现代化的当前实践,我觉得有三个新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到了一个关口,就看我们能不能有自我突破的勇气和决心。

   一是现代化不仅仅是产业或科技的现代化,也不是经济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内在结构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如果把现代化比喻为一棵大树,产业现代化只是果、科技现代化是枝叶、制度现代化是树干、那么文化现代化就是根。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文化现代化提供一国现代化的源泉。在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不能局限于科技或产业讨论现代化,需要深入制度和文化解决现代化的深层问题,才有可能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我们目前在制度和文化现代化方面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洋务运动的失败是一个历史案例。

   二是现代化不是物质的堆积,不是生活的奢华,不是表面上的稳定,而是人的现代化。是中国人的公民人格的完善,是每一个人的权利结构的平等,是每一个行使权利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的实现 。GDP不能完全反应中国现代化,招商引资不能完全反应现代化。每一个人需要被尊重,需要认可,需要超越金钱和物欲的好奇、灵感、特长、兴趣等自我价值的自由平等实现。如果用经济发展,用收入增长替代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现代化,突尼斯可能就不会发生社会冲突了,我们怎么吸取教训呢?群体冲突增加需要我们警醒。

   三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证明:现代化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由于生产力发展、全球化连接和高新技术的进步,每一国家都或快或慢地被卷入现代化的浪潮。但是每一国现代化的快慢,是否能够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则取决于各国认知模式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一国民众的理念,信念,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系统能否反映和加速现代化的客观进程。在全民的认知模式中,政治决策者的认知模式又起决定作用。所以,政治决策者有否利于促进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抑或阻碍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理念,决定国家现代化的成败。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政治决策者如何透明开放,向社会民众学习,宽容社会的批评,激励社会的创造至关重要,因此,民主法治已经不是政治的术语,而是现代化的必备功课,中国政治决策者和社会民众之间如何形成开放沟通,知识的互通呢?下一步改革需要政治决策者的智慧和谋略。

   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行列,需要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