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困难家庭仍是“幸福广东”的隐忧


热焦点评(11-14):低保困难家庭仍是“幸福广东”的隐忧

彭澎接受《新快报》采访

 

题外话:寒冬是检验幸福广东的最真实的试金石。广东许多媒体发起“送暖”活动,为建设幸福广东开了一个好头。虽然贫穷不完全意味着不幸福,但贫富差距过大却有可能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幸福。因此,在这个全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低保困难家庭仍是幸福感中的隐忧!

 

温暖新广州开版十天

已帮助17困难家庭
"
一旦遭遇疾病,不要说低保家庭,就是中等收入家庭也可能一夜返贫。"--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卢贝拉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张英姿廖颖谊
  本版文图:新快报记者潘芝珍周雯
  本慈善活动由广州市慈善会、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广州分公司、新快报、中国移动客户共同发起
  各界人士谈送暖:因病致贫家庭更需持久保暖
  困难家庭诉心愿,热心读者来圆愿。自 17日正式启动公益联盟·温暖新广州公益行动后,新快报天天公益版先后刊登了17户困难家庭的温暖诉求:电脑、棉被、热水器、防寒衣……温暖征集一发出,马上得到了热心市民的积极响应。
  从一些困难群众的诉求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期待温暖的同时,更希望能保暖。怎样才能让温暖更持久?对此,新快报专访各界慈善人士抛砖引玉,同时欢迎有识之士为天天公益献计策。
  温暖新广州公益热线电话:020-87776333QQ800082020邮箱:
  [email protected];即日起,温暖新广州公益行动接受社会各界善长仁翁捐款共襄善举;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越秀支行账号:036301040000267账户名称:广州市慈善会捐款时请注明全球通公益联盟爱心基金专款
  十二万低保人员六七成因病致贫
  收入低是众多困难群众心头的痛,但比这更可怕的是因病致贫。据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低保人员总数超过12万(其中城镇低保人员47361人,农村低保人员73216人),其中有两成以上人员曾是中等收入家庭成员,疾病是他们成为低保的重要原因。这还不包括残疾人,如果将他们也算在内,低保群体中至少有六七成因病致贫。
  一人病倒全家塌下
  而在新快报天天公益版刊登的困难家庭中,一人病倒全家塌下的情况更比比皆是。
  60岁的越秀区边缘户钟党生,每月2300元退休金要供养三人,难以接济患尿毒症5年的儿子;越秀区濠畔街陈林昌,患鼻咽癌多月仍无钱治疗,全家只靠妻子梁凤颜800元的收入来维持生计,6岁多的儿子半月前不慎烫伤,更把这三口之家推向困难边缘;丈夫当司机,妻子在面包店当售货员,月入2000多元的黄耀文夫妇和儿子,曾一度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妻子梁巧宜患鼻咽癌后,一家人便陷入困境。
  期待温暖更望保暖
  送儿子一件羽绒服,让儿子能用上电脑,给老公一件防寒衣……在众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三个家庭的新年心愿陆续得到实现。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坦诚,便要承认对于这些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来说,送暖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改变其困苦之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从一些困难群众的诉求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期待温暖的同时,更希望能保暖
  家住金沙洲的低保户李凤贤(化名),含低保金在内,全家收入只有1300元,38岁的她致电温暖新广州公益热线表示,丈夫今年40岁,以前在某企业当司机,后单位裁员下岗,她的心愿是希望丈夫能够早日找到工作。我也很想买一件防寒衣给老公,但更希望他能找到工作,用自己赚的钱来买。
  感人纪实
  如果我去了,希望儿女有人照顾
  八旬老太照顾残障儿女几十年,基层官员用尽政策难助其脱困
  第一次去易婆婆家时,我忍不住哭了。越秀区政府办副主任莫静告诉新快报记者,家住高第西5号之四三楼的易婆婆一家,是其联系低保工作的困难户中,最让她感到震撼的。
  一剂药翻煲服四天
  昨日,尽管正值中午,但易婆婆所住的那栋楼却很昏暗,残旧不堪的木楼梯让人走得有点心惊,而这便是易婆婆每天出入的必经之路。
  80多岁的易婆婆,是大新街的退休托管人员,每月退休金1970元。易婆婆早年丧偶,膝下有一双智力I级残疾且身患重病的儿女,均未婚。大儿子冯兆联59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住院吃药;女儿冯丽琼49岁,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年,后因不慎跌伤后脑致卧床不起。由于子女生活无法自理,生活重担只能由易婆婆独力支撑。
  女儿的中药要40多元一剂,为了省钱就一剂喝四天,不停翻煲,儿子的哮喘也是发作时才喷一下药。
  困难却未合低保条件
  免费医保,重度残疾专项补助金,阳光家庭计划……大新街党政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街道和所在居委已想方设法帮扶易婆婆一家,甚至还牵线让大都市鞋城每月捐助500元生活费,但仍未能让他们摆脱困境。政策我们可以说是用尽了,但他们不符合低保的条件,且易婆婆的一对子女未有读过一天书,也从未上过一天班,因此无法替他们申请到更多的社会保障。
  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有一天我不在了,儿女能够有人照顾。说起将来,易婆婆一脸担忧。
  基层官员助贫叹无奈
  几乎所有来看过易婆婆的人,都被其不向困境低头,数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地照顾子女的坚毅而感动。莫静告诉记者,易婆婆的担忧,同样是让大家最心酸的事情。
  接下来马上要进行节前慰问,今年我们区安排了250万慰问金,每户困难家庭也大概只分到400元。莫静语带无奈说,区里已是尽可能来安排资金的了,但由于财力有限,也只能挑选其中最困难的家庭来发放,没能达到全覆盖。
  公益启示
  社会学者彭澎认同送暖并提出:
  降低低保门槛区分扶贫对象
  媒体报道贫困户的生活需求,这是一个很好的传达机制,还有助于唤起更多市民和慈善组织的关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对新快报近日推出的公益联盟·温暖新广州活动表示赞赏,“而政策上,低保户的准入门槛应当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降低
  仍缺长效支持机制
  彭澎对目前公益慈善的长效支持机制表示担忧。寒假到了,女儿学校鼓励他们在社区做义工,但最后发现根本找不到合适她去做义工的地方。彭澎认为,义工救助系统的不完善,是贫困人口难以得到帮扶的根源所在。
  彭澎向记者介绍了国外一些慈善组织的做法。他们会收集各个地方捐来的物资作为旧商品,以低价卖给或者免费送给有需要的困难群众。除了紧急救助外,这些慈善组织还会开设一系列课程,包括:如何理财、如何当好父母以及就业方面等内容。帮助他们自立,让他们能够胜任工作。
  完善社区救助系统
  对比之下,彭澎认为社区义工是可发展的模式:对社区内的贫困人口,进行区分化帮助。因残因病致贫的家庭,以资助为主;健康的家庭,以创造生活来源为主。
  有严格准入标准的低保政策,使得现实中不少的贫困家庭成为边缘户。彭澎建议,物价在上涨,最低工资水平也逐步上调,同样低保户的准入门槛也应降低,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帮扶。彭澎坦言,在医改问题上,要针对困难群众完善相关措施,其难度较大,但社会也应更多地考虑他们的需求。
  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卢贝拉:
  因病致贫需多方共济
  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卢贝拉表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家庭成员的重大疾病支出,一旦遭遇疾病,不要说低保家庭,就是中等收入家庭也可能一夜返贫
  对重大疾病的救助支出,近年来一直是慈善基金项目中支出的最大项。卢贝拉说,贫穷往往与疾病相伴。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救助,仅靠每月410元低保金,低保人员可能难获及时救治。
  如何帮助这一群体改变现状?卢贝拉认为,在现有低保政策下,只有注入更多社会慈善力量,才能扶助困难人群走出困境。因为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真情付出,广州慈善会才得以针对困难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患儿设立童心基金,展开爱蕾行动。减轻困难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
  低保户应减免挂号费
  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加上目前已进入医疗救助的有关机构,广州的医疗救助体制比较完善。遗憾的是,很多低保户并不了解政策,这需要社工工作更深入,让这个群体享受到这些政策。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普通疾病对低保户的威胁并不大,综观现状,对其威胁最大的是白血病、血友病、癌症等重大疾病。
  该负责人透露,针对上述重大疾病,政府正在与相关医药机构展开合作,比如血友病,一年要20多万元医疗费。但患者若是低保户,就可以得到医药机构捐赠药品,估计有12万元,然后通过社保报销70%。剩下的约6万元,可以由民政和慈善救助解决。
  该负责人提到,三方合力、相互补充的结果,将会大大减轻低保户的医疗负担。现在最需要卫生机构的优惠。其实有不少城市的医院对低保户有减免政策,但在广州,连挂号费都免不掉。
  【他山之石】
  公务员贫困户结对帮扶
  时下正是各地送温暖的高峰期,如何才能真正地送到百姓的心坎上?邢台市创新了送暖新模式,由机关公务员与贫困户结成对子,进行量身定做的帮扶。基本模式是每名公务员帮助所在辖区的23户贫困家庭,通过提供一定的生活物质,以及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为其创造自谋出路的机会。
  家住邢台市桥东区的湛秀珍,儿子即将大学毕业,由于丈夫生病欠下几万元债务,致使家庭生活困难。与其结对子帮抚的是该区民政局的张彦青,张彦青对湛秀珍家庭状况非常熟悉,并为其申请了低保金,给其儿子提供招聘会信息。过年前,张彦青还给湛秀珍家送年货。湛秀珍的儿子就在张彦青介绍的招聘会中,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据了解,自该举措在邢台市实施以来,已为农村100多名贫困户找到出路,在该政策下,已有900多名贫困户成员重新找到了工作,使送暖升级为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