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进行人口普查是有意思的一件事,那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普查起来成本很高,难度很大。但多少我们受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我们的组织纪律很好,也很有原则及计划性。人口普查是件好事,但做好事往往是不容易的。
首先,是普查人员“入户难”问题,这个新闻里已经有很详细的描述了。关于入户难,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造成的。所有的证件都可以造假,这是老百姓的正常逻辑,关键如何建立有效的身份识别和信息告示与传达机制是必要的。比如在小区业主论坛和居委公告栏上发布主要采访人员的图像信息和联系方式。或者开通普查800电话,让普查人员报一串普查独有的验证码,经过普查800电话的识别确定普查对象是否为真实普查人员。对于以社区为主的住户单位老年人群体,可由居委统一安排组织,在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以消除老年人对于普查不安全感的疑虑。对于在外务工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普查方式可以由单位机构进行统一安排普查,统一上报。以上两类群体可以由第三方组织机构介入辅佐普查人员进行高效率的普查,并且可以解决入户难问题。对于年轻人群体国家可以采用网络普查方式进行,给予在网上如实公布情况的普查对象一定的物质奖励而提高普查效率(比如可以把普查的一部分用工成本转入至网络普查的各项成本和奖励金)。
其次普查的单纯性值得反思,我觉得作为统计类的普查在问与传之间要进行好嫁接。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统计询问,更多的时侯需要传达下次普查的注意事项及精神,好让普查对象对下次普查做好提前准备和了解。更好的是能连同街道、居委等组织一起传达小区里弄的家庭型单位社区人脉扩展的积极建设事宜。现代都市中,我们发现邻里街坊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沟通与交往行为,我们本身居住空间的狭小再加上邻里之间的沉默,可见现在都市人宅到家了。如果我们通过人口普查这一契机,让普查人员简单的把整楼面的人员信息进行反馈(简单反馈,不涉及私密信息),并且通过第三方物业或居委职能机构进行有意识的牵线与衔接我们邻里关系,必要时可通过人口普查传达社区交流和派对活动的信息,增进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幸福感。不是邻里间没有沟通和接触意识,而是没有适当的第三方机构组织和传达这样的信息及活动。
最后就是志愿者队伍了,假如我们社区中有更多的活跃分子,折腾分子,完全可以把普查的事经过适当培训交给这些好张罗者,他们是天生的性格热情导向者,有了他们的热情驱使,再加上混张脸熟,一定可以打破入户难问题。
所以,一个成熟的普查机制,是需要一个成熟的群体性机制作为基础的。无论是社区、机构还是独立乡村。我们如果能增加人与人间的接触,多进行群体性的活动,相信未来的普查成本将很低也很有效,基于人与人关系增进和了解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