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六十二 微子第十九(乙)


走近《论语》之六十二 微子第十九(乙)


入世还是避世,谁来指点迷津?

186【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 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读解】“长沮”、“桀溺”两个人的名字取得很怪,这里不知是借此名故意丑化他们,还是他们本身就叫这个名字,谁也说不清楚。一天,长沮、桀溺在耕地务农,孔子一行驾车从他们旁边经过,孔子叫子路去问问他们渡口在那里,孔子大概是走到了卫国黄河边上。长沮问子路:“那个执辔驾车的人是谁?”从长沮的问话,我们想象当时的场景应该是:本来是子路驾车,但子路下车问路去了,孔子就坐在了驾车的位子上,拉着马的缰绳,就像是他老人家在驾车一样。子路回答说:

“他是孔丘。”长沮又问:“就是鲁国那个大名鼎鼎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正是”。长沮一听是孔子,竟开始拿腔拿调了——他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孔丘吗?他怎么会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呢?如果他都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我又如何知道呢?孔子嘛,圣人嘛,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嘛!所以,他偏偏不给子路说渡口在哪里。

孔子确实没有神通,不是后人认为掐指一算就能找得到路的,子路只好去问桀溺。桀溺问子路:“你是哪位?”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又问:“你就是孔子的徒弟仲由吗?”子路答:“正是。”桀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整个社会的动荡,整个社会的昏暗如尧舜时代的洪水,滔滔不绝,泛滥成灾,哪里还有净土?没有净土了。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谁又去改造它呢?你们又可以与谁一起改造它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孔子周游列国,他是在“辟人”啊,你与其跟着孔子回避那些昏君,回避那些腐朽没落的贵族,还不如和我们一样逃避整个社会,回归自然,不与社会发生关系。我多次讲过,儒家学说注重人的社会性,道家学说注重人的自然性,而佛教学说的特点是在人的精神性上。这一句话也体现了道家学说的特点,从离开不好的人群到回避整个社会。在中国还没有佛教和道教之前,没有和尚和道士之前,确实有一批人愿意到深山老林里去过隐居的生活,就像《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和小龙女一样,过着彻底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些彻底厌世、对社会没有信心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纯洁的自然性,不愿意再入世了,因为只要你与人接触,落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就会被社会的阴暗面笼罩;当然,社会也有光明面,但他们却认为是虚伪的。“仁义礼智信”是社会光明的一面,不仁不义,无礼无信则是社会阴暗的一面,两面都有。有些人过重地看到了社会阴暗的一面,内心无法承受而选择了避世。儒家学说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但它更提倡社会的光明面,这也是儒家学说了不起的地方!

长沮、桀溺对子路问路的事避而不谈,子路只好回去向孔子汇报,“孔子抚然曰”,抚然就是怅然,有点无可奈何的意思。听了他们的一番话,孔子心里有些不快活,有点酸溜溜的。尽管孔子在情感上认同他们的话,但是他的理性,他的责任感又不赞同他们所说的。孔子不也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吗?可见他还是有避世思想的,但是他的理性,他的抱负,他的责任感又告诉他“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们并非如鸟兽一样没有理性的人,怎么能进入纯自然的环境中去与鸟兽打交道呢?我不与人类社会打交道,我又与谁一起生活呢?我们作为人类,进入社会化之后是不可能离开社会生活的。我们都听过狼孩的故事,小孩子从小离开了母亲的怀抱,离开了人的环境,被一只狼养大了,那他的智商只能跟狼的智商差不多。有科学家把狼孩带回到人类社会,给他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营养,最好的心理指导,但狼孩的智力却没有办法再提高了,只能达到正常孩子三五岁的水平。因为人类智力基础都形成于三岁前后的孩童阶段,过了这个时间段,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便丧失了接受社会化的能力,智力也没有办法再提高了,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关的论说。

各大宗教都提倡出世,实际上它提倡的是一种出世情怀,真正出世的人有没有?没有!不可能真正出世。离开了社会人群,你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当然,在古代印度也有那种两片芭蕉叶子当衣穿,摘些野果子果腹也能活一二十年的人,他不与人交道,自己对这样的生活也不挑剔,因为他是自愿与社会断绝信息往来的,人们不知道他的存在,对社会而言他是根本不存在的人。反过来,我们要看到孔子的伟大,我们不能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逃避这个社会而独善其身。就算是独善其身,也是准备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孔子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天下大同,整个社会和谐美好了,我又何需改造它呢?

孔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吗?

187【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读解】这一章连着三段都在谈隐士。子路随孔子出游,落在了后面,跟孔子失去了联系,却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用的工具。子路走上前问:“老人家,您看到我的老师孔夫子没有?”这位老者脾气有点倔,很轻蔑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在阶级斗争年代常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骂人。其实,现代大城里的人倒都是“四体不勤”,也是“五谷不分”的了,读书的学生的确是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楚,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树的名字,不晓得;昆虫的名字,不知道;连吃到嘴里的菜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为什么呢?现代人离农业社会越来越遥远了,离开自然环境越来越遥远了,自然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陌生了,农业对我们来说也是越来越陌生了,城里人只对宠物猫、宠物狗熟悉,见了老鼠都要大惊小叫,见了蟑螂冷汗都会冒出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看来老者对“夫子”批评得十分严厉。孔夫子是不是“四体不勤”呢?绝对不是。如果那个时代举办奥运会,孔子肯定是全能冠军,骑马、射箭、驾车各种体育项目他都是首席教练;弹琴、唱歌、算术也是样样精通;更不用说诗书礼仪了。如果用现代标准来评价,可以说孔子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怎么能说孔子“四体不勤”呢?说到“五谷不分”,也有点夸张了。那时的社会很小,齐国的首都据说有十万人口,号称世界第一都市;相比之下,鲁国的都城就小得多,穿城而过也不过三五里路,而且从来没有堂皇大气过。就是汉代的长安也不过十来万人,除了皇帝和官僚,没有多少老百姓。社会这么小,出门就见田——何况孔子“少贫且贱”,怎么可能“五谷不分”呢?老人家只不过是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批评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天天研习礼乐,不注重农业生产而已。老人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草去了。子路听了老者的话,一来尊敬他是老人,二来可能被老人家骂晕了,一边琢磨老者的话说得似乎有理,一边恭恭敬敬地给老人家弯腰作揖。当老者知道子路跟孔子的大队人马失去联系,天色已晚,便留子路在他家住宿,而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与他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后,就把自己的经历报告了老师。孔子说,此人是一位隐士,并且让子路再回去看看这位老人,其实他是让子路带话给老人家。老人说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夫子自然要说几句话回应一下。子路回去后没有见到老人,就撂下几句话给他儿子:“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无论你做什么,都应对社会有所贡献。比如说,现在的公务员能为社会服务可以称为“义”;如果有能力却不为社会服务,不为社会做任何贡献就是“无义”。另外春秋时期,天子是社会的大家长,诸侯是小家长,整个社会是家族式的金字塔结构的关系,大家都是姐妹兄弟,子子孙孙都在一个庞大的亲戚集团里,所以说,大家对这个社会都有责任。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在这样一个社会关系中,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的节义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君臣之义”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问题。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我们对社会有老百姓的责任;对君主和掌权者而言,他们同样对社会,对老百姓有责任,这是平等的、相互的、对等的,并不是只强调臣道,不强调君道。所以,不能“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有的人自觉清高,不屑为政,只想洁身自好,逃避社会责任,跑到深山里当隐士。以儒家的思想来看,这样做损害了基本的伦理关系,是不可取的。“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出来为政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行使自己在道义上的责任,为社会服务。反过来,对孔子而言“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现在社会昏暗,崇高的理念往往行之不通,“礼乐仁义”无法实行,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

“无可无不可”的自在境界

188【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③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读解】逸民是指古代那些隐居不做官的人,也指亡国之后不在新朝为官的人,就是那些落为平民的遗老遗少。这一则孔子分别对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位逸民作了评价。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不降低自己的价值观念,不降低自己的理想,不辱没自己的身份为新的朝代活着,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做到了。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关于他们,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了,这里不再重复。

 “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孔子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说话堂堂正正,做事中规中矩,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义理;虽然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已是了不起了,但也不过如此而已。

“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虞仲、夷逸两位隐士虽然隐居避世,但是敢于大胆直言。他们生活过得清清白白,不与社会同流合污,不受社会习染。“废中权”——“被废置不用”也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权的“权”作为权术来理解不太准确。“废中权”是指一种生活态度,或是说适合自己的生活准则一种生活方式。

“我则异于是”——孔子说,我和他们三类人都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呢?“无可无不可”。 这句话说得非常高明,老子讲无为无不为,孔子在这里冒了一句“无可无不可”,你说孔子跟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不是一个鼻孔出气?我们看前面孔夫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又说“无可无不可”——不要用一些规矩把自己捆绑起来,使自己动弹不得。老子说“上善若水”,而孔夫子这句“无可无不可”可以说是“上善若水”的儒家说法。孔子用儒家的方式说,老子用道家的方式说,但他们所说的含义是一样的。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保持自己精神的灵活性,保持自己价值观的灵活性,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一面——自己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原则不能变,但是生活、工作的方法、策略就不能僵化了。

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都应该做到“无可无不可”。我自己也经常持这样的态度,没有什么非得要做的事情,事情做不完也不会不吃不睡,事情做不好也不会要死要活,从来不把自己逼到牛角尖的极端状态。“无可无不可”是把自己放在一种悠游的境界,自由自在的境界中。我们要把这个“无可无不可”好好琢磨琢磨,检讨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思维习惯是不是有僵化的可能性。如果感觉有点僵化了,那就该及时回头,以“无可无不可”为原则,来料理自己的精神,料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严格来说,“无可无不可”都是性格决定的,有的人性格有点“牛板筋”,固执己见,这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和烦恼。如果有了“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那我们的生活就艺术化了,精神也就美化了,悠哉游哉地过日子,那该是多么享受,多么滋润。有了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人永远不会有心理疾病。我升了官,“升”就是“可”嘛;升不到官,那“不可”就“不可”嘛。发了财就发了嘛,发不了财也不生气。处于顺境,不会过于高兴;处于逆境也不抱怨,更不会莫名其妙地动怒生气。置身这样一种非常自在的生活圈子、精神圈子中,你说生活会多么自由自在。

前苏联崩溃时,大量人才流亡海外

189【原文】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读解】这一则谈的是鲁国的人才流失,当时鲁国处于三家权臣当政时期,国家正步入衰微,很多忠实的礼乐大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典音乐大师级人物,在鲁国生活不下去了,觉得在鲁国失去了生存的价值,纷纷外流。古代奏乐的时候,一般第一章由太师演奏,接下来是二饭乐师演奏,再下来是三饭乐师、四饭乐师。这里说的人才外失,是说太师挚去了齐国,二饭乐师干去了楚国,三饭乐师缭去了蔡国,四饭乐师缺去了秦国。另外,鼓师方叔居于黄河边上,摇小鼓的乐师武居于汉水边上,少师阳和击磬的乐师襄居于海边。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古代以礼乐治国,以礼乐为本,如果国家重要的乐师、音乐人才大量外流,你想一想这个国家的状态是不是很悲哀?试想一下,如果维也纳交响乐团的第一提琴手、第二提琴手都走了,大量人才出走海外,那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也就名不实了。所以,我们看这个人才问题,如果哪个国家人才大量流失,就说明这个国家正处于危难、衰败之时。如前苏联崩溃的时候,大量的音乐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为了生存流亡海外,到现在为止,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回到俄罗斯。这一则也算是孔子在《论语》里,为当时鲁国衰败的状况记述了一笔。

谁能伴你一生?

1810【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读解】这一则是在追述西周初年周公和他儿子的一段对话。当时,周公本身是周天子的上卿,第一执政,他告自己的儿子伯禽即第一代鲁侯说:“君子不施其亲”。这里的“施”应该是“弛”,有松弛、放松的意思。周公说:作为君子,不要太疏远他的亲族,也不要太宠幸他们;要把自己的亲族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这其中的分寸在《尚书》里都有所说明。“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同时,也不要让大臣抱怨没有被任用。真正的大臣如果只得虚名,没有给他实质的权力,那让他做什么呢?能身为大臣的人,大都是有德、有才之人,任而不用,就是浪费人才。

另外,“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故旧之臣、故人如果没有重大过失,就不要随便抛弃他们。《菜根谭》里有一句话:“结新知不如敦旧好。”有的人喜新厌旧,对朋友新鲜两天就放在一边了,希望永远都有新朋友,总是守不住老朋友,这样不好。真心结交朋友的人,新朋友要交,老朋友也要稳固下来。我也多次说,有时间大家都好好想想,你这一辈子,有谁能伴你一生?有没有一辈子可以交往的朋友?如果没有,那就要做自我反省了,毛病、问题肯定出在自己身上,说明你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团结朋友,没有影响力,没有号召力,没有凝聚力,所以留不住朋友。留得住朋友的人,必定是吃得亏的人,必定是心胸宽厚的人。吃得亏,容得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才能真正拥有朋友,并长久地拥有朋友。人都是有缺点的,所以,周公最后说:“无求备于一人。”求全责备是行不通的,哪里有完美无缺的人呢?要看大方向,要看大节。朋友之间有争论、有是非是正常的现象,气量要大一点,心胸开阔一些,只要没有大过,我们就要容得下人,把一些小的是非矛盾装在肚子里。

·周朝的八大贤士

1811【原文】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读解】这里表扬了周朝的八位贤士,可惜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相应的文献,介绍他们的业绩。这八位贤士到底怎样,没有具体的史实说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周武王之所以能够灭商,是与他们分不开的。除了姜子牙之外,还有这么一批文臣武将聚集在一起,才使弱小的周灭掉了强大的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