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与紧缩并驱,2011房市当缓行
文/赖瀚林
2010年,是中央对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控最给力的一年,也是市场最纠结的一年。
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楼市调控政策,出台政策最多,调控手段最严,调控影响最深远,从国十一条到国十条,从打击囤地行为到封杀第三套房贷,从二套房标准认定到限购令,从加息到预售款监管等等,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对疯狂的市场形成步步紧逼之势。但房价并未因调控重拳而收紧其贪婪的牙齿,历经系列打击之后,房价依旧坚挺。特别是元旦之后,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不跌反涨,2010年楼市调控的最终结局仍然是量价齐升。调控效应再次落空。那么2011年呢?房价依旧是神马?调控是否继续给力?
一直以来,房价不调不涨,越调越涨,再调疯涨,成为中国一大怪。中国的房价像被实施了魔法一样,对调控政策似乎产生了耐药性。哪怕是“史上最严厉调控”凶猛如2010年,也未能让房价低下高贵的头。但您不能说2010厉政没有效果啊?至少政府踩住了房价疯涨的刹车吧!没像2007年的房价那样涨得让你心慌吧?没有让房价逼得你彻夜排队抢房疯吧?温总理说的“多好”,系列调控举措的密集出台,确实有效遏制了房价凶猛上涨的势头与疯狂的投机需求。从这点出发,调控是“卓有成效”的,但也仅此而巳。对于开发商而言,却是相当的纠结(利润没赚够);对于购房者,那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杯具(除了坑爹,还是坑爹)。因此2010年调控神马都是浮云,房价上涨最给力。
一方面,调控政策从此前08年的政策支持转向抑制投机,表明了中央决策层对房地产市场长远发展的担忧(决不是担忧你买不起房子),在美、日、俄经济继续疲软,全球经济继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国际游资涌向相对安全的中国市场,造成国内大量的流动性过剩,2010年美国对华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居各国之首。而房地产市场更甚,大量的投机者汹涌而入,以寻求资金的避风港,不断推高各地房价,造成中国楼市大量的资产泡沫。2011年,外资对中国市场的觊觎和深入,不会改变,虽然政府提高了相应准入门槛。因此实施金融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双向紧缩是必要手段,以避免中国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过多的调控政策出台背后,是市场对房价下跌的强烈心理预期:调来调去,这房价杂就硬是不降呢?这种预期推动了刚需与投资者的强烈观望情绪与市场深度博弈。但政策调控并未导致房价下跌,房价要么越调越涨,要么坚挺“死扛”,在这种博弈中,市场观望阵营最终不断土崩瓦解,置业需求者不断的缴械投诚,于是又导致了2010年间歇性的“抢房热”。开发商也没闲着,出于对政策的深度恐慌,开发商拼命抢地,或者抢地票,因此甭管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还是投资者,不断的观望,不断的恐慌,这就是2010年的市场“癫痫”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有鉴于此,2011年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并不乐观,但也并不悲观。在美元紧逼下,人民币面临着强大的升值压力、物价飞涨态势难以短期内得到遏制,通胀危机依然四面埋伏,所以为了防范通胀爆发风险,在房价仍然凶猛的趋势下,不排除中央继续利用金融与宏观两手硬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可能。长期以来,中央因调控不力深陷舆论诟病,虽然调控政策本质上不是打压房价,但面对“不听话”的地方政府和“桀傲不驯”的开发商,中央既然有时会“假装严厉”,也必然会有时真的发怒。因此在“保障民生”和“十二五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2011年,一切皆有可能。对于屁民而言,最现实的威胁是物价上涨,就像一头吃人的老虎,物价凶猛异常,房价更是一把屠刀,时刻架在你的脖子上,在2011年,将一直倍随屁民们的恶梦。因此,对于大多数屁民而言,除了恨爹不成“刚”,你只能“被代表”、“被幸福”,和“被刚需”。因此201年房价当缓行,市场与政策的博弈将持续。
对于开发商而言,不要过高估计市场形势,也不要过低估计政策的后调效应。既然老百姓的收入跑不赢CPI,既然2011仍然跨不过“土地财政”这一栏,既然GDP仍然离不开房地产,房价上涨是迟早的事,但显然一口吃不下热豆腐,悠着赚钱是本份,现金为王乃关健。所以对于大多数开发商而言,能否跑赢宏观政策需要智慧和勇气。
2011年,通胀压力和信贷紧缩、政策紧箍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主题词。在和调控斗智斗勇时,开发商们需要更多的思路转变与营销突围,想要市场给力,得要房价先给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