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遭遇了进入新世界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失业现象加剧。2009年年初,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徒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8.5%。经济的复苏和回升,表明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前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衡量一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主要看四大指标:第一是经济增长率,第二是失业率,第三是物价上涨率(或是通货膨胀率),第四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从经济增长率看,2009年,中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3.53万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了8.7%。在全球经济总体处于负增长的态势下,中国经济能够出现正增长,而且增长率达到了8.7%,这是一个来之不易、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果断出台了应对的“一揽子计划”,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度地刺激经济,确定4万亿投资,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扩大民生投入的措施等。核心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失业和就业是宏观经济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在西方国家,年经济增长率只要达到2%3%,就业就不会出现很大问题。因为每年退下来的人和新就业的人数基本上是相当的。中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还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民的收入比城里人少,城乡之间的社会福利待遇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所以,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就年轻人的就业为例,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611万,2010年比2009年增加20万,到达630万。大学每年招生都在600万以上,但是高考升学率不到50%,这就意味着每年有600多万的中学生成为大学生,同时还有600多万中学生没有考上大学。这两类人加在一起就是1200万,他们需要工作,一年的就业需求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所以,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由于中央政策及时、到位,中国很快就遏制住了经济下滑的势头,并很好地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据广东省调查的结果,2009年底,96%被迫返乡的农民工又回到了企业,实现了就业。

从物价情况看,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CPI上涨2.2%,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因素推动CPI上涨1.3个百分点。2010年三月份,CPI上涨2.4%,比2月低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负0.7个百分点。比上月低1.9个百分点。中国既没有出现通货紧缩,也没有出现通货膨胀,这也是来之不易的。目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物价走势,通货预期很强。客观地讲,2010我国确实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风险有以下三个:一是输入性通货膨胀,二是个别商品的问题可能引发全局性问题,三是货币和信贷的投放。当然,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既有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也有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当前,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也有三个:一个是农业稳定,粮食增收。二是产能过剩。三是总需求不足也会抑制价格上涨。从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来看,对外贸易,顺差大了,会导致流动性过剩。顺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了现阶段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定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这成为国际收支实现双顺差的基本面;第二,第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和消费投资出口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收支顺差扩大的内在原因;第三,国际收支顺差与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相当多的出口产品是两头在外;第四,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能源、劳动力资源的价格仍然偏低,利率汇率改革仍在进行,有待深化,非市场化的鼓励、限制政策等都扩大了顺差:第五,居民的投资渠道仍然较少,大量的顺差不能通过“藏汇于民”的有效投资渠道来平衡;第六,面临较大的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平衡国际收支的措施需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用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应该说成就来之不易。当前,这次经济复苏有两个支点:一是内需主导,二是政策推动,真正来自市场力量的推动还是相对薄弱,这是中央讲的“内生动力不足”。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经济学家提炼了三个词语来形容:危机后时代、经济复苏时代、后危机时代。更多的人倾向于用“后危机时代”来描述当前经济形势。“后危机时代”仍存在危机,这是共识。cool grays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许多重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这说明,我国经济在规模和数量扩张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基本上沿袭了粗放型扩张模式,我国经济积累了不少不协调问题,制约着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投资与消费失衡,最终消费占GDO比重下降到50%以下,其中居民消费2008年降到只占GDP35.3%;内外需失衡,过于依赖外需,而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失衡;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太低。在这几个失衡之中,关键是投资或储蓄与消费失衡。投资增速高,产能过剩,国内消费不足,只好靠扩大外需寻找出路,出口依存度一路攀升;投资增速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投资增速高,片面追求GDP增长,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扶持低收入群体的财力不足,就不能很好缓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收入差距,不能有效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失衡问题和粗放扩张问题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经济转型,即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变为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高效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没有十年八年的努力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从现在开始,就要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一起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应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当前重点是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抑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转为市民的进程,有效扩大内需;等等。如何兼顾好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可能是今后经济工作最不容易处理好的一道难题。只要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国经济就能在新的起点上顺利实现转型,进而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