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火爆年。全年共有476家中国企业上市,平均每家企业融资2.21亿美元。其中,129家在境外13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332.95 亿美元;347家在境内3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720.59亿美元。未上市企业也掀起融资热潮,媒体的说法是VC/PE群雄并起,拉手网B轮融资5000 万美元,京东商城宣称C轮融资将超过5亿美元等等。
资本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资本是企业的血液,血液出现问题,企业将很快枯萎凋谢。现代企业已经成为资本方、管理层、员工、社会等多方利益的博弈场所,而资本已经全方位参与到了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之中,在博弈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德鲁克在《管理未来》中讨论了养老基金作为资本方,如何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问题。养老基金在未来将成为社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养老基金不是公司,不以商业为中心。在不控股企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保证自身利益呢,德鲁克的建议是“商业审计”,一般每隔三年审计一次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目标管理,事先商定目标,事后根据标准进行衡量考核。看似松散的商业审计,其实是给企业松绑,给资本解套。
资本是血液,但资本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不是胳臂、也不是大腿。当资本全方位介入企业运营、甚至想代替大脑直接指挥胳臂和大腿的时候,企业很容易脚步踉跄,失去前进的步调。类似的悲剧一旦发生,人们习惯于说资本是毒药,又一个企业被害死了。资本无毒,毒害企业的是伴随资本而来的控制欲和权力欲。
资本方通过商业审计掌控企业,把精力放在战略目标的制订,以及执行结果的考核上。至于中间的执行过程,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尽在掌握。为企业殚思竭虑、寝食难安的,本就应该是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资本方一方面缺失现场,一方面偏要指手划脚,结局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
在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的当下中国,资本希望全方位介入企业运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彻夜难免的人群中,有敬业的管理层,也有解囊的资本家。方方面面都想更多地介入企业,并不是为了自找麻烦,也不是真想越俎代庖,而是希望获取企业的真实状况。从共享真实信息的角度,也许能找到各方的契合点。
资本:血液还是毒药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