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风 起 兮 云 飞 扬
——湖北仙桃经济开发区、龙华山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走笔
在仙桃的历史上,龙华山街道办事处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上,都曾处于龙头地位。曾几何时,其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雄踞全省“十强乡镇办”。然而,几度风雨,几度沉浮,随着城区格局的发展变化,这里早已风光不再。尽管在1999年底,原仙桃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之合并,使之在政策上平添优势,但周遭已是虎奔狼突,其落伍之势实难扭转。
可是今天,这里却在奇迹般地发生着变化。路变宽了:仙南大道、新城大道、和平路纵横交叉,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乡村面貌,构成了南城新区气势恢宏的新格局。厂变多了:中国普天、台湾富士和、银湖科技城等一大批央企、外企、大企业相继在这里落户,更有一个又一个新兴园区展现雏形。城区变美了:明亮的路灯布满了每个角落,从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了偏远的城乡结合部,洁净的路面展现在寂静的背街小巷,花坛、绿树点缀在街道和楼宇之间……
仙桃经济开发区和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一班人以自己的大手笔改写了历史。他们在招商引资上实现了大突破,在平台建设上形成了大发展,在拆迁腾地上组织了大攻关,在城建设施上采取了大改造。一个又一个有效的措施,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实现了区办历史上的新跨越。
一组变化很大的数据是最好的诠释:2010年,区办引进过亿元项目8个,实现到位资金16.8亿,新增工业项目用地3850亩,新增厂房面积30万平方米。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国地两税实现亿元大关历史性突破,达到1.25亿元,对比2009年净增5000万元,对比2007年实现翻番。
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奇的热土,去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的变化吧!
招商引资:千树万树梨花开
城区东郊,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那里曾满是着荒田废沟,窄路小屋。现在,已然成为了一片工业新城。
2010年,仙桃经济开发区、龙华山街道办事处紧紧围绕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思路,强力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他们将最优秀的领导、最合适的机关干部组建强有力的招商专班。在这里,招商专班从来没有休息日,经常连轴运转。通过优化招商方式,重点开展“以情招商、以商引商”,盯住重点项目,跟踪联系,跟踪洽谈、跟踪服务,重点保证有一批“大、高、外”企业落户。在土地征用、基础设施配套、证照办理、建设环境方面,提供最优良的服务,确保项目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得力的措施,使得一个个知名大企业、品牌企业相继落户。元—11月已签约项目21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重点项目8个;在建项目2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5个,竣工项目19个,仅签约重点项目有8个,签约重点项目8个,包括普天电池、富士和机械、立泰钢材城、中小企业城、联茂电子、康舒科技、诺得胜制药、欧华达纤维板。其中,普天电池项目3月31日签约,由武汉普天电源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32000万元,征地267亩,新建厂房及附属配套设施88000平方米,生产密封铅酸蓄电池。预计年销售50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税金1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富士和机械项目5月6日签约,由全球机械工业知名企业台湾六和机械(昆山)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4500万美元,征地142亩,新建厂房及附属配套设施50000平方米,新上汽车制动、驱动和引擎部品的铸造、加工和组立生产线。预计年销售50000万元,利润5000万元,税金1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中小企业城项目8月31日签约,由武汉银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投资20亿元,征地1000亩,建设集生产、科研、商贸、金融、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集群区,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60亿元,年综合税收2亿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建项目纷纷上马,厂房建设热火朝天。
打造平台:吹尽狂沙始到金
土地短缺是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工作思路上大胆创新。对于“吹填”一词,许多人都很陌生,意思是将汉江的沙通过长长的管道输送到低洼的田块里。但这一个词大家第一次听到,是出自党工委书记李少云的嘴里,在仙桃经济开发区、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文件和讲话材料里,出现的频率很高。改造低洼地段,造就优质平台,是一项投入高,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需要勇气和胆识。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途径,高起点地规划了南城新区建设蓝图,以3个自然村的拆迁腾田为工作切入点,建设新的招商平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共投入2000多万元分三期吹填低洼地2000亩,涉及打字号村、黄荆村、蔡帮村、肖杨村、汤郭村、黄林村,共吹填沙土100万方、迁坟1430座、砍树2万多株。目前,南城新区工业平台已经成形,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可以预计,它也必将成为企业集聚洼地。目前,已落户的知名大型企业有普天电池、富士和机械、诺得胜药业、银湖科技、联茂电子等等。
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搭建新的招商平台,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他们又在杜台、叶王、黄荆、何湾等村利用零星边角土地率先推行标准化厂房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办共新建标准化厂房27栋63650平方米,使村级零散土地由“无凤来栖”变为“群凤争巢”,来人、来电、来函要求租赁标准化厂房的业主络绎不绝。现有标准化厂房已被抢租一空,有21家企业竣工投产。同时,他们举区办之力兴建杜台工业园,目前已入园企业8家,其中台湾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体租赁5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22950平方米。生产富士康配套电子产品,计划招工2000人,预计年销售6.5亿元,税收2000万元。标准化厂房建设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磁场效应开始逐步呈现。
拆迁腾地:一路风雨一路歌
土地向工业平台集中、村民向社区居民集中、从业向二三产业集中,这是党工委书记李少云对形势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开展工作的思路。但是,这些都涉及到拆迁工作,拆迁工作困难而又敏感,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2010年,他们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大刀阔斧地对肖杨、汤郭、蔡帮三村实行了整村搬迁,开展拆迁腾地,搭建发展平台,利用宝贵的空间进行招商引资。三村共需搬迁1017户,开发土地面积500多亩,可提供6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平台。现在,已基本完成拆迁任务。同时,还建房建设工作进展迅速,部分农民已经搬进第一期阳光公寓,第二期建设工程正在加紧进行,第三期工程也已经启动。新型社区形成雏形,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也完成了设计方案,即将付诸实施。南区三村基本形成了新型社区的格局。
城中村改造也是需要通过拆迁才能改造完成的一项重点工作,他们以黄荆村为突破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反复推敲城中村改造方案,着眼于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和布局,着力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改善城乡城乡发展软环境,增强城乡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对原一组、十组、十一组部分地段进行改造,建立新型社区。城中村改造总投资2.2887亿元,规划面积127.7亩,还建房占地面积 22.5亩。拆迁居民户187户,安置人口700人,拆迁面积4.065平方米,开发土地面积121亩。社区建成后,可辐射8——10个居民小区,为8000多居民提供服务。该项目已于2010年11月8日签订协议。
城市改造:成似容易却艰辛
与新城区相比,老城区在布局和环境上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城市要发展,不能喜新厌旧,不能顾此失彼。要协调发展,必须要有眼光,舍得投入。
今年,辖区内有一系列市政配套工程,城市建设工作专班主动协调和多方面参与。其一是和平路高架桥的修建,全长910米,宽22米,路面面积20020平方米,工程投入697万元;其二是黄荆大道东延工程,全长700米,宽24米,路面面积16800平方米,排水管网700米,工程投入1053万元;其三是牛路沟整治工程,全长530米,工程投入40万元。其四是仙桃大道东延和三号路整体维修工程。除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背街小巷的建设,全年投入247.8万元,对63条背街小巷共7945米进行了改造,并投入129万元修建了下水道78条,计10495米。
在改善辖区道路环境,开展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方面,他们狠抓了硬件改造。其一是四清河二期工程绿化,投入90万元,全长1000米,宽6米,新增绿地6000平方米;其二是杜台工业园绿化工程,全长1200米,宽16米,共投入120万元,回填了土方,新增绿地19200平方,栽香樟600棵;其三是投入5.15万元,更换了路灯337盏;其四是对杜台集贸市场进行了规划,千方百计解决市场占道的问题,同时,启动打字号废旧市场搬迁、老318国道环境整治和绿化改造工作。
在仙桃经济开发区、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可喜的变化随处可见。这个一度似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经历了艰难的蜕变之后,又重新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和诱人的魅力。在这种充满竞争的时代里,不起就是落。“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的《大风歌》,体现的是王者之风,恢宏的气度。今天,仙桃经济开发区、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一班人同样在以这种状态投入到经济发展之中,以群雄逐鹿之勇,谱写历史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