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对多”滑铁卢的另类解读


   自去年9月份中国证监会放行基金“一对多”产品以来,该项业务的发展可谓非常迅猛。截至今年7月31日,共有34家基金公司发行了多达171只“一对多”产品。但是,与“一对多”产品发展不成“比例”的,则是其业绩乏善可陈。据媒体报道,在已经公布业绩的140余只该产品中,仅仅只有13只获得正收益。

    “一对多”曾被认为是超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理财产品的最好投资品种,运行近一年的事实却表明,所谓的“最好投资品种”,只不过是市场的一种意愿罢了。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产品,即使背靠基金公司,亦只能被视为“鸡肋”。

    由于绝对收益中基金公司最多可提成其中的20%,“一对多”产品的开闸,意味着基金除了基金管理费之外又多了一条增收的渠道。也正因为如此,诸多发行“一对多”产品的基金公司,纷纷将旗下的明星基金经理推上管理该产品的岗位,也由此招来市场的一片质疑之声。

    与公募基金契约中一般有60%的最低仓位与95%的最高仓位限制不同,“一对多”产品资产配置为0%-100%。亦即该产品在行情不好时可以空仓,在行情来临时也可以满仓操作,非常灵活。而且,7月初证监会又宣布,基金专户理财业务可以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且参与比例没有限制。因此,“一对多”产品更考验操盘者对市场的研判能力与对行情的把握能力。

    有公募中的“私募”之称的“一对多”产品,追求的是绝对收益,但投资者一年来面临的却是“绝对亏损”。或许管理人可以用种种理由为业绩进行搪塞,但该产品遭遇滑铁卢的事实,至少说明该产品本身存在缺陷。

    事实上,追求绝对收益也是把“双刃剑”。绝对收益最大化,需要行情配合与配置比例的最大化。然而,如果股指产生较大幅度调整,配置比例最大化又往往是致命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基金“一对多”产品净值常常剧烈波动的原因。而且,追求绝对收益,实际上常常也让投资风险最大化了,绝大多数产品净值拉出的“阴线”已作出最好的诠释。

    在规避市场风险方面,相对于公募基金,“一对多”产品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问题是,为什么每次调整行情中,其管理者不进行清仓操作而要硬扛?为什么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在操盘公募基金时如鱼得水,而操盘“一对多”产品后没有体现出其“明星味”来?另外,对于私募性质的“一对多”产品,为什么为数不少的基金经理仍然沿用其此前的投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