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品为什么喜欢抄袭日本动漫?


 “抄袭”一词,在文化界、演艺界、教育界,都是很让人敏感字眼。特别是对于大量消耗脑细胞的脑力工作者而言,它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却又防不胜防。

 

日前,曾因抄袭事件输了官司的郭敬明,又一次深陷抄袭门。据报道,郭敬明的新书《爵迹》发售不久,就有网友爆料指出这又是一部抄袭之作:剧情上和日本一家动画公司在2005年出品的动画《命运之夜》有着惊人的相似。

 

动画《命运之夜》在前几年非常红,主要讲述的是7位魔术师为了争夺圣杯,召唤出各自的使魔(英灵)进行战斗的故事。而郭敬明的新书《爵迹》中描述了7位王爵带着自己的使徒进行厮杀而展开。“灵魂回路”、“魂力”、“爵印”等术语,与《命运之夜》中独有的“魔术回路”、“魔力”、“魔术刻印”等概念雷同。网友认为,郭敬明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就拿来自己用。

 

郭敬明的出道作品《幻城》,就曾被指在风格和内容上与日本漫画《圣传》有着诸多的相似;《夏至未至》也盛传与日本著名少女漫画《NANA》雷同。这是郭敬明又一次被指抄袭日本动画。

 

不只是他,对于不断崛起的80后作家群,也有网友爆料,像女作家安意如和郭妮同样是以“抄”起家,并列举了相关的例证。郭妮被指责经常抄袭日本漫画,其小说根本谈不上原创。

 

其实,对于无论是郭敬明,还是其他80后作家的作品,我了解并不算多,对于网上“抄袭”的指责没有权利去支持谁或声讨谁。即使抄袭说法成立,喜爱他们作品的追随者们一样有继续喜欢他们的权利。但这一系列疑似抄袭事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被指“抄袭”的对象,大部分都涉及日本动漫?日本动漫在他们看来,值得“抄袭”在什么地方?

 

看清了这个问题,看清我们的差距,看清教育的不足和人才发展的缺失在哪,也许比罗列那些相似的情节、画面和细节,更要有意义得多。至于是抄袭还是借鉴,是雷同还是巧合,还是交给审核机构和司法机关去判断吧。当然,真正的“抄袭”所带来的诚信、道德等社会问题,我们要另当别论。

 

日本动漫好在哪?

 

在动漫界,业内人士对于“抄袭”其实早已见怪不怪了。由于中国动漫仍处于落后于人的发展阶段,不少动漫企业以节省开支、节约成本为最主要目的,特别是在缺少优秀的甚至是专门编剧的情况下,难免投机取巧借鉴甚至抄袭。因为这不仅省时省力,更可在市场推广方面借力不少。形式上表现为画面的雷同,内容上也有情节、人物设定等方面的相似。这些在近期被网友们频繁指摘的《大嘴巴嘟嘟》与《蜡笔小新》、《心灵之窗》与《秒速5厘米》等作品的对比中可见一斑。

 

然而,文学作品也“借鉴”日本动漫,显然更看重的是其内容方面。日本动漫内容丰富,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作品,情节设定、故事架构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等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像宫崎骏等堪称大师的创作者,与其说他们是在做动漫,倒不如说是在传递自己的灵魂、情感和胸怀,是在表达对一种静谧生长着的生命的尊敬,带着纯真和梦想。这类动漫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不是令人生厌的语言说教,而是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

 

已发展成熟的日本动漫产业,在动漫形象的创造、动漫故事的编写、动画电影的拍摄制作以及后期的推广等方面,可谓无微不至,体现出一种长远发展的良苦用心。动漫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所以,借日本的优秀动漫之力为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才会让许多人趋之若鹜。

 

创作为什么那么难?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不仅需要文化积淀、思想深度、个人素养,还需要灵感和文采。除此以外,还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思,忍得了清贫,经得住诱惑。创作,不仅仅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文学作品也好,动漫作品也罢,创作不仅艰苦,更牵涉到创作灵感及能力、创作周期及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它不仅是对人能力的考验,更是面对现实时一种心志的考验。多少人最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动漫创作呢?还有其它不得已的苦衷。据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动画双修班的资深老师介绍,拿一部动画片来说,前期的剧本创作十分耗费精力,在原创过程中,故事的架构、情节的编排、人物的每个行为每个动作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克隆”便成了最经济的捷径。尤其在国内动漫公司普遍缺乏创作编剧的情况下,好剧本欠缺、原创匮乏是个通病,才导致抄袭现象不断。其实不仅动漫企业,不少学校开辟的动漫课程,有很多挂在理工院系、计算机学院下面,教出来的都是技术高手,却很难教出一个好编剧,这就造成了众多动漫制作公司的现状,不缺一流的技术人员,缺乏的是一流的编剧。

 

又回归教育的反思

 

创作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能靠创作功成名就、扬名立万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才有很多人更倾向于走捷径?急功近利的心态下结出的会是什么果实?就如同大家都在抱怨化肥催熟的水果没有了原生态的味道一样,我们缺少太多根基的积累,忽视了太多文化的内涵,追逐的只是浮躁表象!我在想,这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些问题,可能仍然出在教育本身。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是不是我们对于“好孩子”的评价标准,都停留在了应试教育的好成绩上?是不是我们认为的好作品,已经包裹上了厚厚的说教面具?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下,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开发被束缚了,因而在这片土壤上,身负沉重巨石的压力,“创作”的种子无法破土而出,或者最终只能扭曲着从石缝中挣扎着长出来,便产生了克隆、抄袭这样的畸形。

 

除了反思、声讨、口诛笔伐,我们到底能为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面做些什么?如何才能撼动压抑着生命创造力的这块巨石?是我们的悲哀,还是巨石的无奈?

 

其实,即使是今天成绩斐然的日本动漫,在初期的创作中也很有美国动漫之风。借鉴学习是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我们不该全盘否认。关键是像鲁迅先生所说,如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并非抄袭,而是如何聪明地拿来,为我所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