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人才开发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上海作为国内外重要的人才资源高地,人才储备开发正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上海已经成为国内人才集聚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然而,作为国内金融业最发达、金融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上海与世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也是极其明显的 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国际化人才
编者按:
上海新世纪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特别是金融,上海规划在2020年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国际化的金融人才作为有力的支撑,丰厚的金融人才是上海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第一软要素。因此,如何实现上海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命题。
上海金融人才现状及分析
目前上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金融行业领军人才近百人,基本满足了行业发展对基础性人才的需求。金融人才队伍的结构正在不断改善,全系统员工平均年龄为34.7岁,4.8%的员工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64.8%的员工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初步形成了金融人才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鲜明行业特征。此外,人才的来源更加多样化,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各类金融人才集聚上海,中层管理人员中有54.3%、高级职称专业人才中有45.8%来自全国各地。
1、金融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给人才集聚战略带来不利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有35万,而上海目前只有17万左右。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而上海只有1%。按照这个比例,目前上海1700万的人口,金融人才的增量应在百万以上。按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在未来的15年内,每年至少应当增加10万名金融人才,可见金融人才的总数量严重不足。
2、金融人才质量不高,高端核心金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瓶颈
最近几年,上海金融业发展很快,金融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其人才状况与上海金融发展的目标相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高级金融专业人才缺乏。
从目前上海金融系统紧缺人才类别来看,大致可分为管理、研究和技术支持及业务经营三类共计21个人才类别,包括企业领导、经营管理、产品研发、行业研究等。
上海现在最需要的是懂得国际惯例又有本土经验的核心金融人才,如金融机构高中级经营人才与管理人才、金融风险管理师(FRM)、金融理财师(CFP)和金融分析师(CFA)以及高级金融英语人才等。高端核心金融人才的匮乏,给人才集聚战略实施带来不利影响,在金融生态中,人力资源要素的整体平衡性潜伏重大危机。
3、缺乏规范的金融人才服务标准,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上海目前金融人才市场尚不完善,金融人才高地的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上海金融生态趋于完善,尚没有能够有效建立专业金融人才服务标准与规范;从事金融人才服务的机构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偏低,达不到服务高端金融人才的要求,与国际金融人才服务机构有很大差距。
国际化战略开发浅见
笔者认为,要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就必须首先实现上海金融人才国际化,满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才的需求。实现上海金融人才国际化的战略开发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营造人才发展环境
建设适应金融机构及人才集聚和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引进、留住金融人才和监管人才这样一个良好的吸引力和机制,从而营造良好的金融人才发展环境。是否拥有大批优秀的人才,已成为关系到上海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
二、排除金融人才环境压力第一,修改上海人才引进的一大亮点政策———国内人才《上海市居住证》。
其一是目前办理上海居住证人员在退休时,不可在上海享受养老等社会保障,从而严重影响了人才对上海的归属感,达不到制定《居住证》的初始留才目的。所以,笔者认为,上海应该完善《居住证》政策,按一定的条件给予真正的市民待遇,人才引进人员在退休时,可以按上海市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其二是子女在沪就读问题。目前引进上海的人才子女按政策可以就读上海的中学,并可按上海市民待遇参加上海的高考。可是,由于政策没有明确规定接收学校,从而在真正办理人才子女入学时,常出现推诿甚至以没有学籍名额为由,根本不给安排入学,政策行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指定区域,细分责任来解决。具体操作可以是根据审批人事主管单位所在地,也可以是根据申请人才居住地,申请人凭人才引进资格证明,到指定教育受理部门进行登记,并可在规定时间内,确认子女学校安排情况。加强学校与人事主管部门的信息网络通畅,区域内无中学生学籍指标情况下,人事主管部门应该告知其学校无学籍情况,以便引进的人才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改善金融人才的居住环境,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出面,自建或统一租赁居住房屋,专门成立金融人才公寓,根据人才的层次不同,公寓分为单身公寓、合住公寓与家庭公寓。实行比同类出租房市价相对便宜的租金或给予一定的租房补贴,提供优良的安全管理,为金融人才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休息场所,这是留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规划
一是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从“培养”和“引进”两个方面,加大力度进行超前开发,对上海的人才政策作超前研究。吸取和借鉴世界上现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做法,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提出上海金融人才国际化政策,为上海实现国际金融中心作好人才政策的储备。
二是完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机制,鼓励金融研究机构、管理部门、培训教育机构、金融专家以及领军人才,合力参与和打造金融人才教育、培训、服务机构,组建联合开发经营机制,政府帮助解决相关手续审批与提供一定的融资渠道。
三是制定各个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并能够从全球视角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以优秀金融企业家为代表的金融领军人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集中力量抓好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各类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以高技能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金融员工队伍建设。使上海金融人才真正达到国际化水平,集聚国际一流金融人才,具备国际一流金融人才服务功能、一流的金融人才发展环境、一流的金融人才产出效率的金融人才基地,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建立创新金融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金融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可以建立上海市人才中介协会金融人才服务分会,制定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设立从事金融人才服务的准入制度,联合上海金融“三会”及专业研究培训机构,对从事金融人才服务的专业机构与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培训,建立一支具备与国际先进人才服务机构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专业服务队伍,解决上海高级金融人才的基础建设,对彻底解决金融人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与影响产生作用。
二是创新金融人才工作机制,完善金融人才政策体系。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金融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不断提高金融人才人事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和契约化管理;弘扬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行业风气,树立现代化的金融人才工作理念,倡导优秀金融文化建设。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人才工作队伍,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上海金融人才区域化、国际化
全面实施金融人才集聚战略,加快构建金融人才高地,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人才互补。首先上海要实现跨区域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金融人才服务机构建立人才服务交流与合作,提供信息平台与架设人才资源的沟通桥梁。上海目前属于国内设立金融中心较早,发展相对超前的城市,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中、高端金融人才;而杭州、宁波等区域性金融中心筹备城市目前还处于筹备与竞争状态,相对上海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所以,上海应根据不同区域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余缺调剂,如对高级紧缺人才的调入与中低层人才的输出等,通过灵活的合作机制,使人才价值最大化。
二是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建立专业化国际金融人才市场,提高金融人才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由于高级金融人才特别是领军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超前战略眼光与超凡的学识与经验,政府与企业短期的培训教育是不可能造就这样的高端人才的。所以,解决目前高级金融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首先需要有力的引进机制与一支具备国际化服务水平的高素质队伍。鼓励上海金融人才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服务的竞争,加强与国际人才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服务理念和模式,结合上海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提高人才服务的国际化专业水平,提供优越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多种形式与多种渠道引进优秀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与金融专才以及领军金融人才,特别是具备国际化、全球化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包括海外归来人才),建立国际化高级金融人才信息库,形成一定质量与数量的高级金融人才队伍,从而推动专业化国际金融人才市场的形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国际化人才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