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东:城市和谐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高峰论坛


    冯晓东:城市和谐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高峰论坛

---暨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上海分盟

易文化与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

千年古镇,沙溪

左起:朱晓红、施根贤、冯晓东

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上海分盟“易文化与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

中国易经协会名誉会长陈怡诚 PK 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华风水研究院名誉院长 刘盛璜

恭贺搜房网成功登陆纽约交易所,上市成功(左起第四 冯晓东

左起:顾海波、唐均民、朱晓红、高原兰、李战军、王子祥、冯晓东、邱易平

我在发言中:关于房产调控新政

    9月29日,江南千年古镇沙溪,我参加了“城市和谐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高峰论坛,暨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上海分盟“易文化与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会议在中国江苏太仓沙溪农业生态园玫瑰庄园胜利举行,真可谓别开生面!

    此次会议背景源于和谐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的作用,及易文化与人居环境设计在房地产项目的应用。从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光景,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国民对“住”这项需求的理解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单一的安身之所到现在的多种满足的变化。这是一个人居升级的年代。在这个人居升级的年代,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渐趋成熟之时,在这个金风送爽的时节,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上海分盟邀请房地产各领域专家学者八方高朋,齐聚这个具有一千多年居住文明的历史古镇,在这里举行“城市和谐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在房地产项目中的运用高峰论坛,可谓正当其时!

    会议由沙溪镇政府、太仓市房地产业协会、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主办,由五洋集团、香塘集团、太仓盛洋房产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乘星行行销服务机构承办。由太仓市建设规划局、盛洋城市花园、搜房网、豪宅网、房博士网特别支持。

    尤其当天媒体支持十分活跃,近40几家媒体单位。报纸媒体有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中国房地产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晚报、新闻晨报、青年报、上海商报、房地产时报、时代报、地产画报、劳动报、上海侨报、太仓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华建筑报、每日经济新闻、投资者报、搜房周刊、浦东时报、现代装饰等。杂志媒体有理财周刊、上海楼市周刊、环球时报、中国贸易报、新民周刊、壹报通商业地产、东地产、台商、昆山台商、地产中国、沪港经济、太仓楼市、地产品、别墅世界、都市住宅等。电视媒体有五星体育、上海教育电视台、IPTV、太仓电视台。网络媒体有网易、搜房网、豪宅网、太房热线、太仓房产网、房博士网。

    到会嘉宾有“易文化与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易经协会名誉会长陈怡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易经学会会长张志哲,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华风水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盛璜,国际易学联合会副秘书长李定,中建上海设计院院长陈必勇,中国建筑风水专栏作家、豪宅网风水频道主持人耀榮,搜狐焦点网华东区域总编刘琳,乘星行董事美中贸易促进会秘书长陆新扬,《classic!地产品》执行总编兼采访中心主任黄法欧,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协会上海绿色家装联盟秘书长副秘书长邱勇敏,上海榮道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传兴,同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陆伟俐,上海都市建筑设计院南汇分所所长尹春荣,上海山川设计事务所高级设计师朱原。

    全经联部分出席成员有朱大鸣、李 骁、施根贤、李战军、唐均民、朱晓红、顾海波、高原兰、冯晓东、杨 鹏、高 毅、杨明、熊乜、施金亮、苏林国、王 卫、邱易平、沈银琼、叶勇、单许昌等众多著名财经评论人、地产名博。友情嘉宾有《别墅世界》出品人、著名地产媒体人王子祥,《都市住宅》出品人、著名地产媒体人罗渊,江浙沪皖房管局联谊会理事长徐裕鑫等。

    围绕会议主题,关于生态和谐与人居环境,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建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分析建筑环境中质朴的自然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和谐的人居环境一直是人类的追求目标,强调建筑师在当前和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原则,注重环境效益、积极发展生态建筑,以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平衡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们不仅仅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更为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以及人居环境的建设方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为了妥善解决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观。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也一步步走向深入,并逐步从理论探索走向深入实践的过程。

    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它主要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它要求建筑师以生态的意识来指导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即建筑师不仅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小环境,也要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世界范围内,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正不断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孜孜不倦地努力。从1935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到1971年UNESO组织提出世界范围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从1987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到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行为的共同纲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建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促使建筑师们重新认识和评判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得到发展,并产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形式。如“新陈代谢建筑”、“共生建筑”、“节能节地建筑”以及“少费多用建筑”和“高技术建筑”等等。这些新的建筑形式从不同角度强调关注建筑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张建筑活动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土地,以及应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减少非再生资源的使用。    

   与此同时,我们认同和谐的人居环境是人类的最高追求这种说法。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为了适应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都为自己建立了各类居所。它是人类有意识地开发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生存和行为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生态环境观早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应用,生态建筑所包含的某些理念在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观中就已有所体现。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这种理念对我国古典园林及传统居住建筑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有着通天接地构造特征的庭院成为广泛采用的居住空间形式,通过庭院把自然环境引入到人工围合的建筑环境中,达到一种人与自然融合的氛围。另外我国的“风水”学说也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抛开它的消极面,风水说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古人在建造之初首先探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选择有利地形而建筑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

    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二者互为依存和影响,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互利互惠、亲密协作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我以为倡导和谐的人居环境应重视地域性。地域环境不同,人们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建筑只有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和谐的氛围,也才最具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是尊重文化和历史,注重地方的建筑文化传统与人居环境文脉,处理好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要素,使建筑融于自然,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如果置地域文脉于不顾,那么人们的建筑将会是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的。重视文脉并非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一方面需要尊重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应适应自然,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人居环境的和谐。我以为倡导建筑空间内部应具有功能的可持续性和空间的可适应性。一方面,在不同时期下建筑的使用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相同的使用功能可能因使用者的改变而需要进行空间的调整。因此,建筑功能空间应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以为倡导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能节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建筑观倡导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保护和有效的利用。

房价 房产调控 全经联 沙溪 易文化和谐建筑 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