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宴是一场以慈善为话题的跨国社交
杨于泽
吸引中国人眼球已久的“巴比”慈善晚宴昨晚揭盅,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宣讲了他们的慈善经历、理念,中国富豪谈了自己对慈善的看法。经过国内舆论掀起的一场道德教育运动洗礼,这场慈善晚宴洗尽铅华,归于平淡无奇。
从公开的晚宴现场照片看,盖茨和巴菲特坐在一处类似于主席台的地方,很像在向芸芸众生布道,高高在上;而中国富豪则坐在台下,像一帮听讲者,而不像是出席晚宴的贵客。盖茨和巴菲特是慈善家,但我们千万别忘了,他们俩也是世界顶级投资人。
慈善家和投资人,这两种身份是很难绝对分开的,在某种意义它们是一体两面。洛克菲勒是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顶级企业家,他疯狂扩张标准石油公司,拼命赚钱,同时花大把的钱做慈善。当时的美国人说,贪欲与慈善、天使和魔鬼完美地结合在洛克菲勒身上。盖茨和巴菲特都有自己的基金会,而慈善基金是要投资的。同时,盖茨是微软的最大股东,巴菲特是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在他们的血液里,一定涌动着赚钱的冲动。
从这种意义上说,“巴比”的中国行不可能只是为了慈善,一尘不染,冰清玉洁。他们在中国的代言人已经声明,“巴比”的慈善晚宴只是在他们处理在华事务期间顺便搞的一个议程。比如,巴菲特抵达中国首站是深圳,在那里,他为比亚迪汽车鼓劲打气。参加晚宴后,他还要去忙比亚迪的事。
“巴比”的北京晚宴被命名为慈善晚宴,富家们谈论的话题是慈善,但最基本的,它是一场聚会,我们不妨称之为“社交”。穷人进不去,只有富豪来。社交的目的,当然是慈善,慈善是它的名义主题。但它就没有别的目的吗?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断言其别有用心,但我们可以用脑子想像,不放过任何可能性。
“巴比”公开说,他们今年到中国,明年去印度,都与慈善有关。为什么是中国和印度,而不是非洲或者拉美?中国、印度贫困人口多,但未必是世界上最需要慈善的地方,当然这里富豪很多,慈善资源丰富。但同时,中国和印度也是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可谓前途无限,对“巴比”自然也具有特殊意义。
早在2008年8月,巴菲特在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采访时就放言:“在合适的环境下,你会在中国看到我的大量投资。”中国是一个讲关系的社会,特别是生意和其他重大决策往往是在酒桌上敲定的。“巴比”作为超一流投资者,对此应该心知肚明。把中国顶级富豪一网打尽地请来,造成一面之缘,就是进一步交流的起点和“由头”。而慈善和晚宴,正是让中国顶级富豪聚首的最好理由。
我们不必否定“巴比”慈善晚宴推动中国慈善的用意,但慈善不排斥投资,事实上慈善家需要投资和赚钱。慈善晚宴当然谈慈善,但大家相互认识之后,未必就没有商机蕴于其中。所谓社交,无非是结缘,如果相互投缘,就可以展开无穷的可能性。所谓“生意不成人情在”,在中国,生意与人情难解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