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17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十条”出台4个月后,一、二线城市的楼市再度火爆,不少在8月、9月创出成交量和价格的新高。市场的火热甚至在某种程度超越调控前的状态。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9月份的销售情况几乎已经超过调控前的3月份。截至9月25日,北京商品房成交量继续大幅增长,期房总成交达到9428套,其中住宅为7432套,同比8月同期上涨77.4%,日均276套,这一数据甚至超过3月份的日均273套的平均水平。
继26日联手住建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加强土地二级市场的管理后,国土部28日明确表示,为堵住收储环节寻租暗道,将采取相关措施破解地方土地一级开发的政府垄断行为。同是昨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将在建设、经营等方面实行免 征营业税、房产税及印花税等优惠措施,支持公租房推广。加上此前银监会调查二套房贷落实情况,一月之内,相关部门已经出台4项楼市调控政策。就在人们质疑楼市调控第二波是否来临的时候,昨日傍晚,传闻多时的更猛烈楼市调控新政正式发布。官方宣布将贷款购房首付款比例由目前的最低20%提高到30%及以上。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房贷等。对房价热点地区进行限购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逐步扩大到全国。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决策层首次表示要对楼市调控持消极态度的地方政府进行严格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经济学家赵晓认为,新的政策在此时出台,是因为管理层担心国庆之后形成房价的报复性反弹,到时候再出政策会更加被动。客观地说,国务院10号文件实施5个多月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对预期的管理。由于市场对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仍存在一定的预期,开发商在前段时间楼盘畅销的时候,没有敢疯狂涨价,投资者也没有大举入市。但是,调控进入9月以后,这种对预期的管理渐渐失效,一些投资性需求大量入市,部分城市也重现火爆状态。现在出台政策,也是给这种“火爆”浇一盆凉水。不过,赵晓认为,房产税政策不会很快推向全国,而是在试点的基础上给各地一些因地制宜的空间。
为了抑制房地产投资与投机性需求上升,近日,新华社与人民日报连续就楼市发出警告:从8月30日到9月17日,新华社发表7篇文章表示调控将进行到底,同时指出楼市并未回暖,认为“楼市调控影响经济增长论”别有用心。无独有偶,从8月17日开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日报》连发六文,表示楼市调控已到关键阶段不可动摇。上述文章让人们看到了政府调控房地产的决心,但政策与市场手段未必全部重合。取得调控效果,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既要言出必行取信于市场,更要对症下药显示调控的市场性与科学性。
政策的出台给楼市再次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必然意味着土地正在变得短缺,而特爱面子的日渐富裕的中国人也在更换更大的房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房地产的调控。而更重要的是要想使房价回归理性的前提条件是,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束缚,通过其他税收以及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改革,使地方政府真正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与民争利的大地主。
楼市调控需对症下药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