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效果漫谈
这次到珠三角,看到以前的朋友很喜欢喝酒的,现在却表示对喝酒兴趣不大,甚至还有些讨厌。我问是否是因为禁止醉驾的政策?开始他说不是,后来聊到说他自己的朋友在春节诶期间因为喝酒呗扣留十五天。以后这帮以喝酒为了得千万富翁都不怎么喜欢喝酒了。谁为了高兴会专门带司机去喝酒?携带司机出场大家都不畅快,而喝酒驾车又有遭受凌辱的危险,因此大家现在都很不喜欢喝酒了。
想起来,政策真奇妙!一个限制醉驾的交通管理政策,居然会令一些人的饮食习惯和爱好发生更改。限制醉驾的政策源于出现醉酒恶性撞人事件的多次发生。国家一重视,出台限制喝酒驾车的政策。而执法力度也够,不管什么人、是个什么级别,遭遇醉驾,一律十五天拘留。谁想特殊都不好使。因此政策的神效在于其执法的公正性。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盖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法立而弗敢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黄帝四经。道法》黄帝四经中早就讲明法律的来源是自然规律,执法的根据是公正,不能因私废公。故能做准绳衡量事物,见知天下而不惑;故知祸福之所生,是应化之道!
想想彭宇案的判决使得全中国人民都不敢去帮扶跌倒的人。一个糊涂的法官依据没有责任怎么会去帮扶跌倒的老人?就判决彭宇赔钱。其结果却是让全国的人不敢轻易去救助应该帮助的人。这就是法律的引导作用。
而政府频频出台限制楼价的政策和措施却不见成效,乃是因为政策的执行缺少公正性,太多的伸缩性和弹性,执法对象要绕开很多的“特殊对象”。这样的政策能够有效才奇怪!所以政策和法律不是效果不良,而是执法程度不严,区别对待。
至于说到“祸福之所生,应化之道”,则大家都知道的-----“-以利为主导的治国方针”。一切向前看,导致腐败的大量出现。既然干什么事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利,那么又有什么可以限制官员用规则和权力来交换金钱?既然讲金钱利益当然社会道德就没有人讲了。在“一切向钱看”的引导下,人们经常问:“道德值多少钱?”、“良心一斤多少钱?”。
《史记孟轲列传》首段:“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利诚乱之始,现在的人很难明白这样的历史经验。只有专门研究政治和历史的人才会知道这样的箴言!而那些只是知道经营管理,不知道国家管理的人来管理国家,当然就会采用企业管理手法,以利来引导和刺激。其结果就是是到大乱,道德沦丧!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样的治国妙言,居然因为废弃国学,而很少有人知道。现在腐败盛行,不知怎么引导民众了。而国学《道德经》第三章就指明了路向。
西方以掠夺起家,现在也认识到道德的作用,开始标版慈善和博爱了。虽然他们只是做的表面功夫,但也算是进步。而一直“以德治国”的中国却需要借助西方媒体和“慈善家”来劝导中国人慈善,真乃一大讽刺!自己丢金丢银,却反过来对人家的铜板钢镚干兴趣,真是滑稽。
什么事寻找源头进行解决都应该很容易。而且在执法上要一视同仁的执法,法律就有尊严,有成效。封建社会一直都是“刑不上大夫”,因此法外开恩就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谁也一样先要肃清自己思想里的残余封建思想,才去指责别人的贪污腐化。谁不想再自己触犯法律时有关系可以关照?只要大家都有这样的封建特权想法,那么要想法律公正公平就难以做到,讲到底又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意识形态又有政府政策引导成分,因此宣传上还是必须回归。必须大胆的抨击“一切向钱看”的观点。这样社会才可以长治久安,要不然道德沦丧,官员腐败,再多的GDP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想清朝一样。
政策效果漫谈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