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峰工作室作品截图
如约而至
那蓝色的石头,那艳丽的树木,似乎有着鲜活的生命。突入眼帘,我困惑于色彩搭配之间的和谐,下笔时的细腻,让枝叶之间有了叙事的场景。坦白的说,我对画画是外行。荷塘月色画家村,多诗意的名字,脑海里已有荷叶的摇曳,清清的水微风欢畅,花香鸟语。我很期待去画家村,这次我的采访对象是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程峰。他的画室就在画家村。
两天之后,我如约而至。
亦婉亦真亦美的意与逸
带上眼镜后的程峰更显教师本色,交流中关于专业知识的见地,让他的形象丰满起来。我们谈论最多的是有关个人对职业和生活态度的认识方面及水墨画的写生、创作、品味、继承与创新与未来艺术教育等。程峰给我的的感觉是知识全面、善于言辞和做事认真。情感是否与绘画有关,就这个问题,我提到了程峰画的细腻,在我的理解中,唯有感情细腻的人才能将画处理的如此细致,而程峰却更愿意将此归结为绘画功底的深浅。从程先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清洁中的艳丽,线条中的清远、明快和超逸,这正是人情感的具体化。他热爱生活,喜欢简单而快乐,从他大量的速写中,真实、具体地记录了他精神世界的多彩。生活给他的感受,同时也寄情在这些作品中,其中既有对峨眉山大场面的勾勒,也有局部的细致的描写,这与程峰强调的作品应有画品的典型性,包括时代性、地域特性和体现的人内在精神的外化是相一致的。
程峰的淡彩作品呈现了淡雅、清快风格,而色彩的运用大胆富有想象。蓝、金、红等亮色的巧妙运用,就像现在的新作,皆给人以灵动、震撼的美感。它们让我的眼睛欣喜着,而那些枝叶的细节和色彩总是让我若有所思,心为之沉静,为之清晰。在宽大的画室,嗅着淡淡的兰花香,我感觉自己好像离所谓的艺术更近了,即使这仅仅是一种感觉或也可称之为错觉。毫不夸张地讲,程先生的画比我以前预想和耳闻的要更好,更有种色彩绚烂的冲击感和细腻的柔美。这是一种令人思有所动的力量。“水墨是中国画最难处理的形式之一,在单一的色彩中,明度的处理极为重要,否则灰暗而不响亮,而墨的干湿浓淡又是水墨的灵魂,程先生在这方面有着极佳的表现。他的淡彩作品又呈现了淡雅、清快的风格,很好地处理了块面和线条的对比与和谐;而其色彩如画龙点睛,使色墨互相依存和衬托,从而体现了作品的平淡与纯真。”
绘画创造空间中的“学习”与“传道”
对程峰来说,学习意识一直陪伴其成长,就如我提到有同行业评价他的:“画尽生活中自然中的一切,故而兼山水、花鸟、人物、鞍马、鱼虫、蔬果、博古诸画科于一身;其技法则写意、工笔、水墨、重彩而无不有,古人之法,今人之法无不备。”。对此,程峰的理解是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他认为画家是在传递优秀的文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向老一辈的艺术家学习,向专业的艺术家学习,向同辈的艺术家学习,在广博的学习中间,去进行艺术的探究,把一本书从厚读薄,从多到少。谈到目前社会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时,程峰则认为在画家的绘画创造空间,可以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吸收的元素。如木偶戏、戏剧中的空间运动、服饰等,如何融合、引导绘画,爱好者对民族文化特性特色的关注,如何吸收民族精华在创作中的运用,如何将川剧中唱腔处理,空间布局在绘画艺术中有形无形的表现,其重视学习的态度表现无遗。
作为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他认为要明确什么是美术教育的概念:如学校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还是师范教育;善于分辨不同专业方向的学校和不同培养目标的学校的区别;注意教师团队素养培养的缺口问题;学校的素质教育和注意正确的“功利”教育的问题等。“师说中首先是”传道“,道者宇宙运动之大者也,老子说“大道无形”,固而道者,规律也,是无形之律。体现在艺术教育中,则是艺术规律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生活,是指了解熟悉的地方,程先生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信念,他带着学生到四川有特色的、有浓郁巴蜀风情的地方去写生。后期的发展程峰也会立足本土,以峨眉山、巴蜀水的风情为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
学习、生活、创造,是个不断循环过程,是他的创作理念。在他搜集的素材中,我仿佛看到流动着的气息、鲜活花草、河川山脉、物品小鸟等无一不形象逼真,生动有致。同时程峰在描绘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用线条描写前后丛树的方法,给同行和后学者提供了示范的范本。
该文发表在《四川文化》2009年二、三期合订本 本文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