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之“难”


人是“做”出来的,东西是人做出来的,人却是人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是容易做的,人却是难做的,人们经常感叹:人难做,做人难,难做人。却不去思考,做人之难,究竟难在何处。如果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思考,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做人之“难”,首先在于难于取舍,难于选择。做人做事,在一般情况下,是很容易的,不需要做过多的选择,按照常规去做就可以了。但在涉及到情感纠葛的时候,就需要选择,在爱情、亲情和友情之间,如果它们并不发生矛盾,也就不需要选择,这事也就不会有情感上的痛苦;如果它们之间发生矛盾,就需要做出取舍,做出选择,就会出现情感上的痛苦,如人们调侃时所说的,妻子和老娘同时落入水中,你先救谁,如果这是情人也落入水中,又增加了选择的难度。但这时又不能犹豫不决,必须立即做出选择,顷刻之间,就显示出做人之“难”。选择之难,还表现在情感和道义的冲突方面,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情的事情常常发生,如子女犯罪,父母如何处理,藏匿包庇,使子女免受法律制裁,还是立刻扭送司法机关,接受法律制裁,如何选择,难以取舍。另外,选择之难,还表现在利益和道义的冲突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义利之辨”就是这方面的理论思考,儒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一种选择,墨家义利兼顾,也是一种选择,现代人重利轻义,偏重物质利益也是一种选择。这不是要不要“义”和“利”的问题,“义”和“利”都是人所需要的,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要那一个,是需要权衡,做出选择的。正确的方法,是要通过权衡之后,再做出选择,不要意气用事,盲目决定。难于取舍,难于选择,往往是在几个方面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容易立刻做出选择,需要权衡思考之后,才能做出选择。权衡、思考和选择是一个比较的过程,需要理性和智慧,需要全面地看问题,也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才能做出理智的选择。只是哲学的思考,也就起作用了。做出选择,就意味着有得必有失,要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其实这就是价值选择,需要对不同层次的价值进行排序,对其重要性程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做出选择。价值哲学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做人之难,还在于做出选择之后,能否把一件事情做成。就简单的事情来说,是不存在问题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而对于那些常人难以做到,存在着困难和风险的事情,则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情况,面对困境,面对环境的压力和别人的非议,有人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到把事情做成,而有的人则没有主见,徘徊不前,半途而废,很难把一件事情做成。而对于后一种人,如果每做一件事都是这样,就会一事无成,久而久之,就会在心理上有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没有成就。因此,一旦做出选择,要做的事情,就必须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力排众议,把事情做成,尽量做得尽善尽美。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如果一个人把自己选择的事情做得很好,就不会感到做人之难了。这是因为,做人是从做事开始的,做事是做人的基础,事做成了,人也就做得差不多了。做不成事的人,往往会发出“做人难”的感叹。

做人之难,还在于社会是否给个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和公正的待遇。从社会的层面来看,做人难往往表现在这个方面。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多,把活干了,却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更有甚者是往往招来许多非议,让人心里极不痛快;而有的人善于拍马溜须,投机钻营,做的事情不多,却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好人得不到好报,坏人得不到惩罚,社会不公正,待遇不公正,就会损伤人的积极性,影响社会风气。这是社会的事情,而不是个人的事情,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政府,靠体制,靠机制。社会不公,待遇不公正,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政府要通过这方面的改革,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不公、待遇不公的问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做事情不要等待,先把事情做好再说,做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问心无愧,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慰。把事情看开一些,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