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中秋
徐晓
今年中秋节一个人过,夫人不在家;她去了远在广东的女儿家。不是没有饭局,中午晚上都与人吃饭;也不是不热闹,商场里购物的外地客比平时多了许多;但热闹是他们的,与那种团圆的节日内涵还是差了很远。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与月有关的消息总是与寂寞有关的。古代文人是喜欢咏月的,以此来抒发内心的寂寞感情。最有名的当数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成了千古名句,因为他表达了最真实的人生情感。这不仅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人们的思乡之情,就只能寄托给那温莹的月光;这还因为他表达了对友朋亲情及对过去一切事物的珍惜等美好的感情。同样的千古名句还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诗能千古流传,在于它揭示了人们渴求团圆的一种普遍心境。
然而,中国古代诗人对月时,能让我们感慨更深的,还是他们流露出的生命感触。月亮是那么永恒地挂在天上,而人却如此短暂地一瞬即逝。相形之下,在敏感的中国古代诗人心中,能不涌动出深切的生命感悟?初唐张若虚那充满人生感慨和生命领悟的《春江花月夜》最全面的表现出了这种情怀。诗人从月出写到月落,把有限、短促的人生与无限、恒定的月亮拉扯在了一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发出了这样的问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对月时的感慨,抒发的不仅是一种悲秋的情怀,更多的是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吧。
如果说古代的诗人有的是真寂寞,有的只是卖弄风雅、无病呻吟;那么,今天的现代都市群体谁能逃脱过身与心的双重寂寞?
先说说家庭不全的寂寞。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其中有一个叫做留守儿童。这一代农村儿童差不多属于隔代养大的留守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3亿人,其中离开本地外出的农民工约1.45亿人。外出农民工中,已婚者占多数。也就是说,有大量外出务工农民的儿女留在家乡,与他们的父母天各一方,承受着彼此的思念与苦痛。
9月22日的重庆本地晚报报道了薄熙来看望及将去深圳看望父母的留守儿童代表。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这部分儿童可以短暂消除对父母的思念之苦。这个中秋对于他们来讲是幸福的,但其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可没有这样的福气。
在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他们普遍存在着亲情缺失、基本权益难以保障、心理问题严重、学习兴趣降低、家庭教育缺位等问题。
残缺的不止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城市里不知道有多少分居两地的残缺家庭。这个数据没有办法统计,但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又有多少父母与子女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个事实造成了多少只有在节日才团圆的现象。早几年一支歌曲叫《常回家看看》,唱得人心酸,它折射出来的是现代都市人忙于应酬而不回家的现实。
有家庭的在一起生活的男女应该说是不寂寞的,但事实却与之相反。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带领36名研究员历时一年进行的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调查结果中显示:中国已婚男女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到一次的人数超过四分之一,在最近一年中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夫妻占到了6.2%。
恩格斯早就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在我看来,有了爱情而没有性的婚姻是更不幸福的。这还不算那些同床异梦、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貌合神离的所谓夫妇。即使出入成双,内心的寂寞又谁能知?
还是说身的寂寞。中国民政部发布的“二零零九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共有一百七十多万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比上年同期增长10% 以上。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离婚率正在呈加速攀升的态势。
据中国环球网去年九月的报道,北京市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为39%;其次为上海,离婚率为38%; 第三位是深圳,离婚率约为36%;在对全国城乡3824个20-64岁的已婚、同居男女的调查中显示,近一年来没有性行为的占调查人数的6.2%。
在很多夫妻经历尴尬的“无性婚姻”的同时,却有60%以上的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身体或精神出轨。虽然他们也表示出后悔,但却承认出轨给自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感。而在所有离婚原因中,“婚外情”占到80%。
继续说身的寂寞。随着成千上万的男性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中国农村里这些年来出现了被称为“留守妇女”的巨大特殊群体。而这些妇女的身心与婚姻都处于严峻危机中。
据香港《文汇报》3月17日援引中国的一项有关统计说,2009年,中国有1.3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留守妇女”约5000万。
农村留守妇女不但要下地干农活,还要承担教养孩子、赡养公婆等多项责任。这些农村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缺乏有效保障,同时承受着劳动强度高、安全感低和精神空虚等多种沉重负担。最不愿被人说而又不能不说及的她们成了这个星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活寡妇群体。她们的身心寂寞也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再说说心的寂寞。刚刚热播的新红楼梦虽然遭人诟病,但红楼梦中的美人群体的心的寂寞却每每让人引出无数话题。红楼梦中的美婵娟们虽然吟出了中秋时节美丽的诗句,诗内却透着无比的寒意,最终都脱离不了凄凉的宿命。
今人的寂寞甚于古人,我以为。官员们平时日理万机,工作之余也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似乎没有寂寞的时间,但其实他们内心的寂寞比平民为甚;体制造成了现代中国官僚体系官员普遍的双重人格。会议上越是义正词严私下里越是阴暗与贪婪,这样的双重人格注定了他们内心的寂寞。中国的富豪们目前也属于世界之最,富豪们也是寂寞的群体。他们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守着一堆金子,内心不止是寂寞,更多的是害怕失去财产的惶恐。有家庭的夫妇的寂寞前面已经说过。我见过一些单身的中年男子,看他们比有家的男人似乎更加自在,但眼圈周围的阴影似乎也说明他们内心的不宁静。也有长期分居的女子,她们的寂寞只有月与夜知道。青年人的寂寞不亚于我等中年人,虽然他们去KTV和朋友聚会的机会比其他年龄段更多一些。
因此,无论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人都很寂寞。有寂寞不一定是不好的事,相反,一点没有寂寞的人他的人生未必完整。
虽然我们不一定接受古代隐士们的寂寞生活,也无法接受美国人梭罗的那种极端的寂寞。但当我们感觉寂寞时,一是不必害怕寂寞,只要地球人都无法逃脱寂寞;二是要有从容的心态接纳寂寞。寂寞与寂寞是不一样的,我的寂寞属于我自己,那是自我的与众不同的体验。
写到这里,想起了李白的诗,“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的体验?古今一也。于是,去开了我珍藏已久的葡萄酒,听着一张新买的发烧CD,自饮自乐起来。可惜,外面没有月光,重庆38度以上的高温,随着一夜的风雨一去不复返了。享受中秋的微凉,怀念高温的夏日。
20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