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到底感动了谁?


                       《山楂树之恋》到底感动了谁?

 

  首先并没有感动我(尽管坐在旁边的MM,眼泪一直流个不停,回到家还为此在子夜大哭了一场)。

     

     《山楂树之恋》(以下简称山楂树)太过真实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生命的张力,电影如此,小说也如此(为了看电影山楂树,我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艾米的小说山楂树)。最近一直爆出小说作者艾米指斥电影作品山楂树N个“硬伤”的新闻。在我看来,原著小说文字也并不美,甚至流水账的痕迹都没有消除。对此观点持怀疑态度的筒靴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看一下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在我看来,山楂树不过是前几年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的一次再发情和再泛滥。从爱情片这个电影艺术本身来说,山楂树并没有超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庐山恋》,也没有摆脱张艺谋自己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更无法企及华人导演李安的《断臂山》。奥斯卡应该是没有丝毫竞争力和希望了。

 

     也许是刻意想在形式上区分和摆脱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里几乎自始至终采用了黑白片的形式(除了开片的那片灿烂的油菜花),这和《我的父亲母亲》里面大量回忆镜头里的大红大绿诗意浪漫的剧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样和干净澄澈如诗如画的《断臂山》的那些外景地形成巨大的区隔。

 

     我就不明白,这样一个号称史上最干净爱情的故事里,怎么会选择这么一个黑白阴暗凝重的色彩来进行演绎?难道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区分和故事杯具式的结尾所形而上的理解和束缚?

 

     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或者故事,仅仅靠婴儿级别的纯真是无法在人的内心产生十二级感情风暴的。如果还想在各个电影节上斩获大小奖项,那就更不大靠谱儿了。我是说,《山楂树之恋》里那些送送钢笔、冰糖、胶鞋和授受不亲的畸形纯真和最后生离死别的所谓俗套得不能再俗套的所谓杯具结尾,真的太没有出人意表的想象力和异数冲击了。如果仅仅因为真实的纯真就指望征服所有的心灵并穿越时空而永存,那么真实的本能在真实的狗屎和枯叶是不是也应该永垂不朽滴被人歌颂和传唱?

 

    《山楂树之恋》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放在当时那个时代,绝非孤本和个案,而是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当众多的雷同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那么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让人值得打量的引爆点——艺术史电影史上,最好的作品还会有第二个吗?比如《罗密欧如朱丽叶》,比如《泰坦尼克号》,比如《小城之春》,比如《霸王别姬》,比如《断臂山》,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拍案惊奇上海滩》

              东南从此无风景》

        黄一为:郑州三叹》

        春天里 让我们一起去武大看樱花》

    到此一游之三峡故事——黄一苇山水读记

       《金瓶梅真的是天下第一奇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