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为何驳斥“户籍改革为换土地” 相关说法荒唐?
户籍壁垒 中新社发 罗琪 摄
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户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城乡不平等的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引发广泛的关注与争议。目前户籍制度改革仍停留在放开户籍层面,而未触及深层次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马瑞认为,事实上与户籍挂钩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权益分配才是问题的关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如是表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求是》杂志署名文章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201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把户籍制度改革列为2010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2010年5月27日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2010年 7月12日,重庆市政府第75次常务会举行,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及《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方案》。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从目前的28%上升至60%到70%,这意味着有近1000万农村人口将转为市民。重庆这次户籍改革确立的关键点,是尝试通过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的弹性退出机制,以合理的过渡期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解决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转户进程为突破口,重庆对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3+5”政策体系:
①“3年过渡”是指对农村居民转户后承包地、宅基地的处置,设定了3年过渡期,允许转户农民最长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权及收益权。
②“5项纳入”是指农村居民转户后,可享受城镇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政策,实现转户进城后“五件衣服”一步到位,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真正体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实现了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土地制度设计有创新突破,实现了有偿退地,设置了过渡期,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得以有效盘活。从2010年8月15日开始,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重庆此次大手笔推出的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实践。
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今明两年,重庆将有338.8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实现累计1000万农民将转户进城,约占现有农村人口的一半。用“三件衣服”(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换取“五件衣服”(指社保、住房、就业、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政策待遇)——7月底重庆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进主要针对本市农民的户籍制度改革。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形象地比喻:在这次户籍改革中,进城农民将穿上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衣服”,同时脱掉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件衣服”。脱掉的这三件衣服核心是“土地”,土地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据《新京报》日前报道:重庆市千万农民进城的户籍改革,带来对政府盯上农民土地的质疑,重庆市长黄奇帆称“这是很荒唐的一种判断”。
黄栀梓撰文指出:虽然黄市长对“政府以户改换农民土地”的说法表示感到“荒唐”,称重庆户改是用农民青春和在城市工作的努力换来的,没有别的前提,他还透露在今、明两年户改中进城的300多万农民要解决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问题的成本约为2000多亿元,其中企业将承担40%,其它由政府和个人支付。但黄市长并未从正面回答重庆市在户籍改革中究竟是否存在以土地换城镇户口、换社会保障的问题,在政府支付进城农民的社保支出中,究竟有无农民出让土地政府从中获利的部分呢?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土地换户籍、换社保的做法,已经从沿海蔓延到内地,明而公之地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推动农村居民城镇化的一种举措和途径。
黄栀梓进而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消除“二元格局”比推进“农转城”的所谓“户籍改革”就显得更重要,也更加理性、更有利于社会公平、稳定、和谐、进步和发展。如果各级地方政府都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格局”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行事,就无须再刻意地“折腾”什么“农转城”的“户籍改革”,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上,致力于在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在社会保障上尽快缩小城镇与农村的差距。只要政府对城镇与乡村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从无到有并逐步提高、趋向与城镇居民平衡,城镇户口就会不再像“香饽饽”一样令农村户籍者趋之若鹜,户籍“壁垒”也就是自然而然地拆除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6年来首次出现夏粮减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称尽管国内不存在粮食短缺,但耕地在城镇中化被大量占用影响了粮食安全。此外,地方政府要求农民用土地来换取社保和公共服务但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将制造新的不公平。
吴睿鸫撰文指出,现在城市郊区的农民中“土地换社保”现象颇为流行。所谓“土地换社保”,就是将农民承包的土地来置换社保。“土地换社保”最早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浙江省就为失地农民购买保险,变一次性的土地补偿为终生保障。眼下,这一做法已经向全国各地辐射开来。这种土地流转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能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益,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也能为农村农民解除部分后顾之忧。然而政府让农民用土地“购买”社会保障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负面效应很大。“土地换社保”所换来的只是一部分保障或者浅层次低水平的保障,并非是完全保障。“土地换社保”解决的仅是农民生存问题,而难以解决农村未来的发展问题。更为可怕的是,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极有可能打着“土地换社保”幌子,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疯狂地侵吞和滥用,把成千上万的良田一眨眼,变成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圈地运动”一旦成为气候,那么,18亿亩耕地红线很难守得住。
吴睿鸫认为,社会保障是政府应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应带上任何附加条件,更不能让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来有偿“购买”。正像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调查所显示,要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要的是真正让农民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 “社会保障”,而不是以“失地”为代价换取保障,这才是治本之策。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拿土地换户籍最受争议。虽然重庆市政府强调,要保持土地的所有权和用途不变,但是接下来政府关于土地用途的说法,却让人质疑,说白了,农民退出的土地,最后可以转为国有,能卖的就卖。第二个是关于社保,社保的钱从哪里来?政府制度设计中设计的几方面的资金,不排除重点来源于卖农民退出的地所得,在征地补偿时,会不会如同寻常政府征用土地时,低估了农民的低价,变成卖的没有买的精,甚至强买。
党国英认为,农民是否要选择放弃农村的土地还是要让农民自愿,除非是遇到重大公共利益。重庆的做法态度上是积极的,方向是可取的,因为土地还需要提高利用率,城市需要适度地扩大。所以重庆市要把住两个原则,一是总体上的耕地要增加,第二就是农民要自愿。“三件衣服”如何脱是关键问题。重庆作为我国户籍改革的实验区,它这样一种打破坚冰的做法,是实质性的改,不同于其他一些地区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做法,所以应该值得赞扬。
重庆土地换户籍是否有“低价圈地”的嫌疑?
有报道称,重庆推进户籍改革的重要动因之一,是解决城市用地的困境。重庆可用建设用地仅9000多平方公里,基本已用完。而今后几年,全社会基础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新增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这2000多平方公里从哪里来?黄奇帆认为,农民在城市发展中进城了,原来的承包地将发生流转,宅基地也可能会被复垦为耕地,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将成为“地票”,进入农村土地交易所。(来源:中国经济网 )
谢扬认为,“低价圈地”的嫌疑是有,但没有证据,所以也不好说。现在所有的城镇化推进,都有赖于政府的财政财力。而政府财政财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土地收入,土地收入又取决于农村的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这样才能进入市场,增长财政收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低价圈地”的嫌疑肯定是存在的,但政府也能说是把农民的结构调整了,把农村居民变城市居民。从现象上看确实如此,但从本质上看,城市的福利是否能完整地替代农民在农村所不具备的条件。农村人口进城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就要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就必须有企业的支持,而企业要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就必须由政府减轻很多税费。而现在政府却想要加重税费,这样怎么能运转下去?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标志着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笔者查阅重庆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第六部分“建立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机制”,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促进城乡户籍制度融合,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处置机制、建立住房保障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完善城乡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完善计划生育相关政策等等,形成户籍制度改革完整的配套制度,有助于消除重庆土地换户籍的各种疑虑,在我看来关键是执行,执行过程中不能出现大偏差。
“只要他工作了三年五年以上,城市需要他的劳动力,他就该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没有任何其他限定条件,不存在土地换保障、换户籍这类的问题。”黄奇帆说。
重庆户籍改革刚起步,需要社会各界对户籍改革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重庆为中国户籍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探索,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试错权,只要以人为本,防止损害农民利益,就应该大胆探索。
关注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改革为换土地
黄奇帆:户籍改革为换农民土地的说法很荒唐(天涯)
秋风:户籍改革是消灭农民吗
秋风:重庆户籍改革的实质是土地换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