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劳而优”应并重


“学而优”;“劳而优”应并重
 
 郝建秀
今天人民网有一篇政策解读:《人社部:技工能考工程师了 考录公务员办法正研究》,这篇解读的对象是8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是在政府网站公布的,当时我们没看到,仔细阅读之后认为确实是有亮点。而这篇政策解读着重说了两个问题:“技工院校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和“探索在优秀技工中考录公务员”。
中国传统文化劝人读书,推行的是“学而优则仕”,但是现在重视学历教育,重视文凭并没有没有走出“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过去是这样批判过,但我觉得不完全是在糟粕,如果站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立场上认识“学而优则仕”,那么这并不是精华。
如果站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立场上看,那么批判“学而优则仕”也并没有什么不当。
这些年“学而优则仕”很盛行,乃至于每年五一奖章的获得者中基层一线劳动者很少,这就是说我们在继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是跑偏了。
国外有一个管理学家叫泰勒,这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奠基人。列宁是这样评价“泰勒制”的:“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中国解放初期有一位劳动模范郝建秀,她就是一位纺织女工,创造了郝建秀工作法,后来成为纺织工业部的副部长。1950年,郝建秀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效、快捷、节约的工作法,这套工作法被有关部门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工作法推广以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果把郝建秀的工作法和泰勒制相对照,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郝建秀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泰勒的理论是从实际观察中发现规范的动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郝建秀是中国“劳而优则仕”的典范,我们这些年不大提这些事情了,劳动正在被人轻视,正是说明“学而优则仕跑偏了。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中国传统文化中“360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劳而优”,一切科学发明都需要用工人双手去实现,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学而优”和“劳而优”并重,这样才是完整的理解“学而优则仕”,才是培养推出中国一流人才的基本思路。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