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现象”
谭汝为
日前,天津学界成功地主办了“来新夏教授米寿庆祝会”。来新夏先生,是我素所钦仰的学界泰斗。来老1951年到南开大学任教至今,历任校图书馆馆长、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任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等研究,著述等身,影响颇广。80多岁的老人笔耕不辍,在《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大量的学术随笔和杂文,文笔活泼犀利,妙趣横生,赢得学术界一片喝彩!
我爱读来先生的随笔性杂文,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是:《我好想‘考博’呦》。其中写道:“我因命运多蹇,遇人不淑,先是遇到武大郎,总怕我比他高。”(刊于《中华读书报》2001-5-23)此文可称杂文精品,嬉笑怒骂,诙谐俏皮,针砭时弊,入木三分!当年读时,大笑三声,击节赞赏!去年出席“建筑文保·天津论坛”会议,在与来老相会时,我谈到拜读这篇杂文对“武大郎”现象及先生幽默文笔的深切感受。当时,年近九旬的来先生颔首微笑着,脸上绽开一朵花。
来先生杂文所说的“武大郎”,不是《水浒传》里那个懦弱丑陋窝囊惧内的可怜角色,而指嫉贤妒能、打压人才的各级各类执权柄者。“武大郎”之典,来自著名漫画家方成的一幅作品——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方成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漫画《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画面店堂悬对联:“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唯我独尊”。门上再加横批:“王伦遗风”。
方成先生不过是借武大郎说事,只取“武大郎”艺术原型的两点:一、个矬,“三寸丁谷树皮”;二、开炊饼店。其实,矛头所指,锋刃直刺“王伦遗风”。这幅漫画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分析漫画中开店的“武大郎”其人,特点有三:一,雄居高位,独霸要津,执掌权柄;二,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任用奴才;三,为维护既得利益,压制人才,排斥异己。——俨然为执掌某些单位或部门大权的小国寡君的典型写照,带有很大的典型概括性。这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弊端,可名之为“武大郎现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位才华出众的人才,如在武大郎手下工作,且从一而终,那就算“运交华盖”,一辈子走倒霉字了。他越努力工作,成果越多,名气越大,威望越高,处境就越窘迫。每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楼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辄感慨颇深:辛稼轩有国难报,有志难伸,英雄洒泪,徒唤奈何的心境,并非绝无仅有!用左思《咏史》诗句说,就是“何代无英才,遗之在草泽”;“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不久前,在高校任教的一位好友曾来信说:“南开大学来新夏先生是享誉海内的学界泰斗,在武大郎手下尚遭遇如此。我等才疏学浅,但从教多年,先后遭遇武大郎者颇有几位。只是程度不同、手段各异罢了。”其实,换个角度分析:武大郎之流也确实可怜得很!他偏狭妒忌,却色厉内荏;能力平平,却捣鬼有术;恨不得把本单位所有的荣誉、好处、甜头,内举不避,一人独吞;里外通吃,舍我其谁?于是,媚上压下,任用奴才:部下群体中若有一两位比他“高”的人,或成果丰硕,或业绩斐然,或小有威望,辄令他妒火中烧,寝食不安,必欲贬之压之除之或挤走为快。但五内隐私岂可告人,就只能玩儿蔫的,动损的——脸上笑着,脚底下绊;刁难挑剔,鞋带紧勒;明贬暗压,打击陷害。刘禹锡诗云:“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此之谓也!
给好友回信写道:真正的人才,是决然封锁不了,打压不住的,来新夏先生的苦乐人生和学术境界,将垂范后昆。“君莫舞,玉环飞燕皆尘土!”武大郎之流虽捣鬼有术有效,但毕竟有限,浮云蔽日,焉可久长!王伦遗风,最终必被林教头的锋刃所扫荡!用辛词、杜诗共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