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后悔了吗?


     2010年9月1日下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科学史教授王作跃来长城所。最近我在整理1988-1991年采访的五十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口头史资料,而这个整理工作正是由王作跃在美国研究的“留美科学家”这个课题引发的。由于我们俩对这段历史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就五十年代留美科学家的一些事情进行了深入探讨。

    五十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界定。我们这个课题原来的提法是“五十年代留美科学家”。王作跃创造了“Chinese/American Scientist”,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具有留美学习背景回国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意思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经过和王作跃讨论,我觉得,我们这个题目必须改为“五十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

    1949年中美中断了通讯联系,很多中国留学生失去了经济来源,美国国务院对中国留学生进行了资助,如何资助的?我问王作跃,1949年中美中断联系后,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有资助,但是这些留学生很少提到这件事情。在我采访过程中,只有师昌绪提到了这件事,并且说他得到了近半年的资助。王作跃说,1948-1949年,中国留学生开始呼吁美国提供帮助,美国很多大学也呼吁这个事情,希望美国能够帮助中国留学生。为此,美国政府决定把原来支持蒋介石政府的对华援助的一部分拨给美国国务院(大约有100-200万),用于资助发生经济困难的中国留学生,但是需要中国学生去申请,很多人申请了。申请这笔资金时有一个承诺,就是学成后必须回国。限制留学生回国是朝鲜战争发生几个月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政策。

    钱学森是否有绿卡,绿卡和申请美国国籍之间有什么关系?张纯如在国内写《钱学森传记》时曾经找过我,她告诉我钱学森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在我采访的科学家中也有多人提到钱学森有绿卡。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理解?王作跃说,他和张纯如很熟,张纯如住的地方离他们学校不远,张纯如写《钱学森传》的时候与他见过几面。绿卡是申请国籍的第一步,有些人可能没有走第二步,也就是没有申请美国国籍,他们照样可以在美国生活一辈子。钱学森不光有绿卡,当时他还填写了一个申请美国国籍的意愿书,这个是张纯如查出来的。钱学森当时可能不愿意走第二步,但是填写了志愿书。钱学森有一个美国朋友(加州理工学院的)是美国共产党,为此,美国说钱学森也是美国的共产党,还吊销了钱学森的保密执照。1947年,钱学森要离开美国的时候,在填写一个表格时,他没有写自己是美国共产党员,美国说这属于欺诈,并以这个理由将其逮捕。美国找到了钱学森的一张党员卡,但上面没有钱学森的签名,这个很蹊跷。我认为,美国政府没有处理好钱学森的问题,这也是麦卡锡时代所犯的一个错误。

    五十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他们回到国内,后悔吗?在国内没有宽松的、自由的生活环境,但是真正说后悔的人很少。在我采访的这些人中,只有谢毓章说回国后很后悔。而申葆诚内心非常后悔,却不说,比如说他们家楼下的一对夫妻,俩人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他们因为后悔经常打架,导致家庭关系很紧张,生活得很不愉快。王作跃和我一样,认为参加“两弹一星”的人在这批回来的人中发挥的作用较大。这批人确实不后悔,因为他们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朱光亚就不后悔,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有一个问题,那些回国的科学家是否后悔,跟访谈的时间有关系。如果是文革时期去采访,他们出过国,使得子女不能上大学,家庭受到了伤害,他们肯定会后悔。因为那些科学家非常看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当他们后来被评为院士,或者生活条件变好了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去采访,他们的思想可能会产生改变。

    冷战对科学的影响。我认为,我们这个课题实际上揭示了冷战对科学的负面影响。当王作跃听到我的这个判断后马上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现在“冷战对科学的影响”是个国际性热门课题,出了很多书,我也写过好几篇文章。你可以说冷战不好,也可以说冷战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原来冷战中中美没有任何的交流。但是冷战甚至朝鲜战争时期中美人民之间有事实上的交流,尽管不是官方的交流,人员的来往也是一种技术交流的过程。另外,《冷战中的政府》一书中说,即使苏联不热心帮助中国,但是作者认为,中国留美回国的那批人水平是很高的。实际上搞原子弹都是五十年代从美国回来的科学家搞的。


 

我的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