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暑假临近开学时,《大前程》杂志社就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做的一期专访的内容。现在正好,大一新生们陆陆续续都开学上课了,我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大前程》:据您所知,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如何?
施 钢:中国农业大学自1998年开始就采用多个量表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近几年的数据反映: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较好而且趋于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问卷筛查出的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稳定在2%左右,但问卷反映出大一新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寻求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大前程》:大一新生从高中到大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身份和环境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最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呢?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施 钢: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放松心态和好奇心导致学习问题积压后,在临近考试时出现主观感受学习压力大和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情况。有调查显示,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是大学四年中学生补考和重修最高的一个学期,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的学生由于自律缺乏经历了一个在学习上由放松到放纵、直至放弃的过程。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很好适应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发生的巨变,一般中学生都是在常年应试教育环境下养成了在严格监督条件下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无法适应大学中主要靠自律和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的方式,很多学生加上初入大学好奇心的影响,放松了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出现高考中榜后的松心、松气,继而出现“无目标、无动力、无兴趣、无行动”的四无状态,这样的状态往往会导致由于平时不重视学习而在学习上形成问题积压,欠账太多,陷入到考试时候想学习又无从下手的恶性循环当中。
由于大一新生能考上大学在当地都是好学生,在大学中的第一学期就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学生的主观感受上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会受到内疚、自责、自卑或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改善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第二,是环境改变导致的适应性不良的诸多反应。北京大多数的大学都是国家重点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大一新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而北京是典型的北方气候,很多南方城市考来的学生,经历了高考洗礼的大一新生,太多的学生由于全力以赴的备考而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加上气候的不适应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适应性不良的身心反应,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情绪状态。
第三,人际冲突导致的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宿舍,每个宿舍都是来自不同省市的学生,生活习惯与风土人情各不相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率很高,大多数都是成人陪伴的成长模式,缺乏同龄人的竞争,在与人相处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不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每个人都希望受到重视,每个人都不想忍让别人,就会引发很多的冲突和矛盾,人际关系紧张会产生孤立无助,被排斥、不被理解等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长期处在一种压抑孤独的人际环境中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大前程》:不少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觉得会受到旁人的异样眼光。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呢?
施 钢: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心理疾患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最大的障碍,也是影响青年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获得成长,优化心理品质最大的瓶颈!很多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有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不正常,道德有问题,再遵循着“家丑不可外扬”的祖训,导致了很多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时的自耻感和见不得人的心态普遍存在。
其实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选择增多,压力增大,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比我们身体出问题还要容易,很多学者形象的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喻成心灵感冒是很形象的。
《大前程》: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有什么预防的办法吗?
施 钢:学校应对的办法就是高度重视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增加自知,增强自我和谐性,学会应对压力,养成积极的心态,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加强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和人际交往与情感教育,帮助大一新生学习为人处事,训练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学习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情感,学习与人和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
《大前程》学生如何区别自己遇到了心理问题或者只是情绪的暂时低落?两者是否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呢?
施 钢:一般情况,可以从负面情绪连续持续得时间、主观感受的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是否损坏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程度。负面情绪连续持续两周以上就要引起重视,主管痛苦自我感觉自己无法调节时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自身的社会功能受损,已经开始挑战社会规范和影响到其它人生活需要引起重视。学生当发现自己情绪低落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时都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且越早求助,获得的帮助和支持越大。
《大前程》在很多人印象中,心理咨询就是和心理老师坐在一起聊天接受老师的开解。请您介绍一下现实中的心理咨询是什么样子的。
施 钢: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针对来访者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依据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知识和技术,以平等、理解,关注的态度给咨询对象以尊重、支持、鼓励、启发和引导。帮助来访者达到自助的目的,从而维护和增进来访者的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协助其自我成长的过程。
心理咨询不是咨讯服务,不是一种社交谈话,也不是劝慰式的交谈,心理咨询并非提供忠告和建议,心理咨询并非只是为人解决问题。心理咨询是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有其严格的职业伦理和专业要求。咨询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遇到困难,生命力逐步萎缩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心理咨询是相伴成长!需要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去陪伴一个独特的个体!心理咨询引导人们尊重生命,促进个体自我接纳,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和关注给来访创造自己修复的时间和空间。
《大前程》90后的大一新生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很强,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咨询,您有什么体会吗?
施 钢:无论你碰到什么样的学生,你需要做的是用心陪伴,宽容、体谅、接纳!不要把咨询者的问题简单的视为“错误”,信任咨询者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真诚地倾听孤独者的独白,烦恼者的郁闷……,只有生命与生命相伴,情感与情感相通去理解他们的生活,接纳每个人人性中的缺点,坚定的相信在你的陪伴和支持下他们自己能走出人生的误区。你就一定能创造出和谐的咨询关系,化矛盾、冲突为宽容、理解;陪伴学生获得心智上的成长。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经专业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的学生,当我用17月的时间陪伴一个来时又哭又闹,并且有很强的自杀念想的学生一点点修复创伤,顺利毕业并找到工作给我送来一大束鲜花向我道别,我看到送来的鲜花的插页上写着:“老师,我不会再让自己陷入绝望,你的陪伴已经在我的身体里植入了自我成长力量!我强烈的体验到陪伴人成长是一种深深的幸福!不仅仅是因为可以带人们走出心理阴影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在于心理咨询的过程本身就是咨询师在体验另一个人生!在分享另一个生命个体的经历!所以心理咨询是一种充满着人性,彼此尊重、相伴成长的职业,是一个用爱让生命复苏,需要用心来完成的工作。
《大前程》:90后的大学生,非常关注个人隐私的保护。在这些方面,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有哪些措施来保护学生的隐私呢?
施 钢:心理咨询的最重要的职业伦理就是替来访者保密(当学生有自杀或危害他人安全健康时例外),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和学生做咨询时一般都会签咨询协议,咨询师也会向学生介绍咨询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规范。
《大前程》曾有调查显示:接近六成的大学生在回答:“希望谁来做心理咨询”这个问题时,选择年龄大的权威的老师。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呢?
施 钢:学生喜欢选择年龄大权威老师做咨询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仅仅依据年龄和权威选择咨询师不一定是科学的。心理咨询是一个很专业同时又很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关系的匹配很重要,根据自己问题的性质与咨询师的职业专长是否匹配进行选择会更有针对性。
但是,我要提醒广大的学生,一定不能出于不好意思等原因,避开自己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咨询机构而寻找一些不正规的咨询服务。自己学校如果没有也可以经老师介绍选择临近的其它学校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