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若过度忍让 最终只会失去钓鱼岛


2010年09月10日 14:18 BJT

《明报》:中国政府若过度忍让 最终只会失去钓鱼岛

作者: feng.wang

(9月10日社评)

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渔船”闽晋渔5179″碰撞,其後日方巡逻船拦截渔船,拘捕了船长詹其雄,要以日本国内法治罪.中国政府对於日本在钓鱼岛愈来愈明目张胆的霸占行径,不能再以忍让对应,必须展示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行动.眼前首要逼使日本立即放船放人,绝对不能容许在中国领海捕鱼的中国人,竟然出现被日本惩罚的荒唐情况.

 

派遣渔政船到钓鱼岛执法、护渔以外,其实,中国军舰到钓鱼岛海域巡逻,有何不可,至於民间要到钓鱼岛宣示主权,中国政府不仅不应该阻挠打压,反而应该派军舰随後保护.中国就日本在钓鱼岛的行径,采取适度反制措施,绝非要挑起战争,只是必须要有所作为.

两岸三地民间人士,正在酝酿组织船队到钓鱼岛宣示主权,寄望三地政府与民间站在同一阵线,一起保卫钓鱼岛,即使政府不出面,也不要在幕後打压,特别是香港政府,过去对香港人士的保钓行动,从不阻挠,但是去年以种种留难、拦截扣查手段,使”保钓二号”未能前往钓鱼岛海域宣示主权.香港政府这个做法,不但限制了香港人的基本自由,也有违”一国两制”的原则和精神.这次特区政府若再遏制香港人保钓,必定会遭到唾弃.(A03)

注:以上的评论仅为摘要,并且不代表路透立场.

20100910

14:35 BJT

中国人爱国,有两种的最佳契机,一种是天灾降临,从早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后来的多难兴邦,旨意在变,主体不变:镜头前永远是面情凝重的LD,勇敢的人民子弟军,捐款箱前排起长龙的干部职工。自网络通讯渐兴,民众终究可以挂颗心心,敲几个天佑中华,亦示不被全权代表和吾本良善之姿态;另一种是涉外荣誉尊严,日美台首当其中,加二印偶有作祟,群情激愤,虽远必诛以近日钓鱼岛为例,坊间直指中枢懦弱无能之舆论,使素日慎微诸如谢绝跨省之言不复存在。由此判断,跨省与否的唯一标准并非颁旨者权位之高低,而在于被跨者是否爱国也。爱国,即使将矛头对准最高层,老大们也会坦然欣悦。民疾民瘼之级别够不上爱国,随意揭露亦无益爱国大业,跨省自不言待。
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希望高层能表现得强硬些,因为我希望看到一种姿态,今后得以保障生活在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子民们在家里受完自己人的屈辱冤屈打骂拆迁之后,至少在外面能够活得有点尊严。不对美国强硬尚有情可原,一是美国的导弹航母确实厉害;二是美国的跨国公司确实厉害;三是美国人以其价值观俘获的西方势力远强于仅存几个信仰马氏价值观的国家;最后估计是内部压力太大——决策者们大概也须担心他们的子女签证以及不菲存款。不对印尼强硬似乎也能说得过去,一是脱籍的华人已经不算华人了,否则骆家辉们怎么对待;二是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向来是不畏强美,宽容弱印(尼)。说到菲律宾,其级别应不够我们最高级别的表态,曾荫权的强硬权当代表。其次,香港毕竟是特区,PUXUAN之事足见其心有异,所以港人遇难需审慎待之

但是,不对日本强硬即有漠视爱国者的民意之嫌。大胆揣度:我们已经开始惧怕第二个矛盾的产生。因为有一个矛盾已经让镜头前那个貌似成竹在胸的领航者心存戒滤,一旦内外矛盾升级,内部那些被掠去土地、毁弃居所、沉冤待雪的人们都可能伺机而起;那些妻女被拐卖、摊位被征收、迁徙被歧视的恐怕也难以平静;至于那些望楼兴叹、交通肉搏、找不到工作的、被老板压榨的恐怕也会易帜而起——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当钓鱼岛和冰冷的生存状态发生冲突时,民意究竟会倒向哪里。他们深知,那些敢称开战,即捐一命的爱国子民们,已与六十年前截然不同。

我希望能够强硬些,尽管我也希望世界和平。但我也知在日本人的物质精神双重现代化面前,我们的强硬天然地缺乏底气。一如我知在世界大同之前,民族利益将长期区隔于国土利益、政党利益而独立存在。

追溯中日渊源,就说到藤野先生和他的中国弟子鲁迅。鲁迅主宰中学教材半个多世纪后,近日,阵地失守。民意判若云泥,支持者说,先生的精神非但未逝,且与时弊水火不容;反对者则坚称教材应与时俱进,应贴近心灵,削弱对学生的仇恨教育。双方本无须势若敌我,因就现实而言,鲁迅存在不存在于教科书,已远不如20年前那么重要。发达的资讯和宽敞的表达,已将教科书垄断意识形态的功能大大稀释——一方面,太多的课外资讯能够填补鲁迅退位后批判精神之空缺,如韩寒和李大眼的博客;另一方面,如今学生的言行究竟参照教科书多一点还是被层出不穷的腐败与潜规则耳濡目染多一点,已另当别论。从今日老大公开正听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之中,似乎能真真地悟出些撤掉鲁迅的棋局所在。

我一直认为——可追溯到16——先生不单单是反对国民党,也不单单是反对侵略者,而是反对昏庸、腐败、无能、暴力的强权者,从这个层面讲,先生是没有立场的。就像某个姑娘鄙夷我一动不动盯着她看一样,其实换做刘德华、王力宏之外的大多数人,相信她都会一视同仁。但我们被教育先生是站在我们一队的,被给出的整体逻辑是:国民党和侵略者代表不正义,那么悍然与其对立的先生就代表了正义,而我们推翻那些不正义也代表了正义;所以,整体正义就理所当然地纳这位个体正义为友。因此,个体正义因正义献身、留下永久正义之谓后,他活下来的朋友就以类似离开雷锋的日子主角的身份,永久正义地活着,并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了。

有师曾说:鲁迅的文字是滴血的。滴血之外,他笔下的《故乡》似乎只有些灰暗的色调。如今,他泣血控诉的政权已退居海岛,依靠从大陆掠夺的家底完成文明的蜕变;蓦然回首,那些灰暗的故乡却已然近在咫尺。《中国青年报》98日载文《你所不知道的农村》,尽管作者声称那仅仅是我所见的农村,却让IP不同的众多网民们看到了那么熟悉的农村,并同声震撼——环境恶化、民风不举、贫瘠世袭、腐败无处不在……

我没有震撼,只有点点的遗憾。因为对于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转载语)而言,那个更大的故乡——ZUGUO,数年前已满目疮痍。只是无法忍受这样的弥天大谎:一个由那么多四海之内皆 熟悉的故乡构成的中国版图,如何大言不惭屈居世界次席。正如一个阅尽老中青的风尘女人,对我信誓旦旦声称自己是处女一样让人愤懑难息。从未嫌弃家贫的人,并非完全认可为了脱贫不务正途以及谎言欺诈。

大概,这就是对学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的动因之一吧!

资讯来源:
1、 凤凰网钓鱼岛专题:http://news.ifeng.com/special/diaoyudao/
2、 凤凰网鲁迅大撤退专题: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uxundachetui/
3、 网易资讯:http://news.163.com/10/0908/17/6G30CPQE00014JB5.html
4、 腾讯转载:http://view.news.qq.com/a/20100909/000005.htm

中国人爱国,有两种的最佳契机,一种是“天灾”降临,从早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后来的“多难兴邦”,旨意在变,主体不变:镜头前永远是面情凝重的LD,勇敢的“人民”子弟军,捐款箱前排起长龙的干部职工。自网络通讯渐兴,民众终究可以挂颗心心,敲几个“天佑中华”,亦示不被全权代表和吾本良善之姿态;另一种是涉外荣誉尊严,日美台首当其中,加二印偶有作祟,群情激愤,“虽远必诛”。以近日钓鱼岛为例,坊间直指中枢懦弱无能之舆论,使素日慎微诸如“谢绝跨省”之言不复存在。由此判断,跨省与否的唯一标准并非颁旨者权位之高低,而在于被跨者是否爱国也。爱国,即使将矛头对准最高层,老大们也会坦然欣悦。民疾民瘼之级别够不上“爱国”,随意揭露亦无益爱国大业,跨省自不言待。
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希望高层能表现得强硬些,因为我希望看到一种姿态,今后得以保障生活在“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子民们在家里受完“自己人”的屈辱冤屈打骂拆迁之后,至少在外面能够活得有点尊严。不对美国强硬尚有情可原,一是美国的导弹航母确实厉害;二是美国的跨国公司确实厉害;三是美国人以其价值观俘获的西方势力远强于仅存几个信仰马氏价值观的国家;最后估计是内部压力太大——决策者们大概也须担心他们的子女签证以及不菲存款。不对印尼强硬似乎也能说得过去,一是脱籍的华人已经不算华人了,否则骆家辉们怎么对待;二是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向来是不畏强美,宽容弱印(尼)。说到菲律宾,其级别应不够我们最高级别的表态,曾荫权的强硬权当代表。其次,香港毕竟是特区,PUXUAN之事足见其心有异,所以港人遇难需审慎待之。

但是,不对日本强硬即有漠视爱国者的民意之嫌。大胆揣度:我们已经开始惧怕第二个矛盾的产生。因为有一个矛盾已经让镜头前那个貌似成竹在胸的领航者心存戒滤,一旦内外矛盾升级,内部那些被掠去土地、毁弃居所、沉冤待雪的人们都可能伺机而起;那些妻女被拐卖、摊位被征收、迁徙被歧视的恐怕也难以平静;至于那些望楼兴叹、交通肉搏、找不到工作的、被老板压榨的恐怕也会易帜而起——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当钓鱼岛和冰冷的生存状态发生冲突时,民意究竟会倒向哪里。他们深知,那些敢称“开战,即捐一命”的爱国子民们,已与六十年前截然不同。

我希望能够强硬些,尽管我也希望世界和平。但我也知在日本人的物质精神双重现代化面前,我们的强硬天然地缺乏底气。一如我知在世界大同之前,民族利益将长期区隔于国土利益、政党利益而独立存在。

追溯中日渊源,就说到藤野先生和他的中国弟子鲁迅。鲁迅主宰中学教材半个多世纪后,近日,阵地失守。民意判若云泥,支持者说,先生的精神非但未逝,且与时弊水火不容;反对者则坚称教材应与时俱进,应贴近心灵,削弱对学生的仇恨教育。双方本无须势若敌我,因就现实而言,鲁迅存在不存在于教科书,已远不如20年前那么重要。发达的资讯和宽敞的表达,已将教科书垄断意识形态的功能大大稀释——一方面,太多的课外资讯能够填补鲁迅退位后批判精神之空缺,如韩寒和李大眼的博客;另一方面,如今学生的言行究竟参照教科书多一点还是被层出不穷的腐败与潜规则耳濡目染多一点,已另当别论。从今日老大公开正听“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之中,似乎能真真地悟出些撤掉鲁迅的棋局所在。

我一直认为——可追溯到16岁——先生不单单是反对国民党,也不单单是反对侵略者,而是反对昏庸、腐败、无能、暴力的强权者,从这个层面讲,先生是没有立场的。就像某个姑娘鄙夷我一动不动盯着她看一样,其实换做刘德华、王力宏之外的大多数人,相信她都会一视同仁。但我们被教育先生是站在我们一队的,被给出的整体逻辑是:国民党和侵略者代表不正义,那么悍然与其对立的先生就代表了正义,而我们推翻那些不正义也代表了正义;所以,整体正义就理所当然地纳这位个体正义为友。因此,个体正义因正义献身、留下永久正义之谓后,他活下来的朋友就以类似“离开雷锋的日子”主角的身份,永久正义地活着,并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了。

有师曾说:鲁迅的文字是滴血的。滴血之外,他笔下的《故乡》似乎只有些灰暗的色调。如今,他泣血控诉的政权已退居海岛,依靠“从大陆掠夺的家底”完成文明的蜕变;蓦然回首,那些灰暗的“故乡”却已然近在咫尺。《中国青年报》9月8日载文《你所不知道的农村》,尽管作者声称那仅仅是“我所见的农村”,却让IP不同的众多网民们看到了“那么”熟悉的农村,并同声震撼——环境恶化、民风不举、贫瘠世袭、腐败无处不在……

我没有震撼,只有点点的遗憾。因为对于“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转载语)”而言,那个更大的故乡——ZUGUO,数年前已满目疮痍。只是无法忍受这样的弥天大谎:一个由那么多四海之内皆 “熟悉”的故乡构成的中国版图,如何大言不惭屈居世界次席。正如一个阅尽老中青的风尘女人,对我信誓旦旦声称自己是处女一样让人愤懑难息。从未嫌弃家贫的人,并非完全认可为了脱贫不务正途以及谎言欺诈。

大概,这就是对学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的动因之一吧!

资讯来源:
1、 凤凰网钓鱼岛专题:http://news.ifeng.com/special/diaoyudao/
2、 凤凰网鲁迅大撤退专题: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uxundachetui/
3、 网易资讯:http://news.163.com/10/0908/17/6G30CPQE00014JB5.html
4、 腾讯转载:http://view.news.qq.com/a/20100909/000005.htm

- 作者 BOYO
 

中国人爱国,有两种的最佳契机,一种是“天灾”降临,从早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后来的“多难兴邦”,旨意在变,主体不变:镜头前永远是面情凝重的LD,勇敢的“人民”子弟军,捐款箱前排起长龙的干部职工。自网络通讯渐兴,民众终究可以挂颗心心,敲几个“天佑中华”,亦示不被全权代表和吾本良善之姿态;另一种是涉外荣誉尊严,日美台首当其中,加二印偶有作祟,群情激愤,“虽远必诛”。以近日钓鱼岛为例,坊间直指中枢懦弱无能之舆论,使素日慎微诸如“谢绝跨省”之言不复存在。由此判断,跨省与否的唯一标准并非颁旨者权位之高低,而在于被跨者是否爱国也。爱国,即使将矛头对准最高层,老大们也会坦然欣悦。民疾民瘼之级别够不上“爱国”,随意揭露亦无益爱国大业,跨省自不言待。
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希望高层能表现得强硬些,因为我希望看到一种姿态,今后得以保障生活在“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子民们在家里受完“自己人”的屈辱冤屈打骂拆迁之后,至少在外面能够活得有点尊严。不对美国强硬尚有情可原,一是美国的导弹航母确实厉害;二是美国的跨国公司确实厉害;三是美国人以其价值观俘获的西方势力远强于仅存几个信仰马氏价值观的国家;最后估计是内部压力太大——决策者们大概也须担心他们的子女签证以及不菲存款。不对印尼强硬似乎也能说得过去,一是脱籍的华人已经不算华人了,否则骆家辉们怎么对待;二是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向来是不畏强美,宽容弱印(尼)。说到菲律宾,其级别应不够我们最高级别的表态,曾荫权的强硬权当代表。其次,香港毕竟是特区,PUXUAN之事足见其心有异,所以港人遇难需审慎待之。

但是,不对日本强硬即有漠视爱国者的民意之嫌。大胆揣度:我们已经开始惧怕第二个矛盾的产生。因为有一个矛盾已经让镜头前那个貌似成竹在胸的领航者心存戒滤,一旦内外矛盾升级,内部那些被掠去土地、毁弃居所、沉冤待雪的人们都可能伺机而起;那些妻女被拐卖、摊位被征收、迁徙被歧视的恐怕也难以平静;至于那些望楼兴叹、交通肉搏、找不到工作的、被老板压榨的恐怕也会易帜而起——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当钓鱼岛和冰冷的生存状态发生冲突时,民意究竟会倒向哪里。他们深知,那些敢称“开战,即捐一命”的爱国子民们,已与六十年前截然不同。

我希望能够强硬些,尽管我也希望世界和平。但我也知在日本人的物质精神双重现代化面前,我们的强硬天然地缺乏底气。一如我知在世界大同之前,民族利益将长期区隔于国土利益、政党利益而独立存在。

追溯中日渊源,就说到藤野先生和他的中国弟子鲁迅。鲁迅主宰中学教材半个多世纪后,近日,阵地失守。民意判若云泥,支持者说,先生的精神非但未逝,且与时弊水火不容;反对者则坚称教材应与时俱进,应贴近心灵,削弱对学生的仇恨教育。双方本无须势若敌我,因就现实而言,鲁迅存在不存在于教科书,已远不如20年前那么重要。发达的资讯和宽敞的表达,已将教科书垄断意识形态的功能大大稀释——一方面,太多的课外资讯能够填补鲁迅退位后批判精神之空缺,如韩寒和李大眼的博客;另一方面,如今学生的言行究竟参照教科书多一点还是被层出不穷的腐败与潜规则耳濡目染多一点,已另当别论。从今日老大公开正听“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之中,似乎能真真地悟出些撤掉鲁迅的棋局所在。

我一直认为——可追溯到16岁——先生不单单是反对国民党,也不单单是反对侵略者,而是反对昏庸、腐败、无能、暴力的强权者,从这个层面讲,先生是没有立场的。就像某个姑娘鄙夷我一动不动盯着她看一样,其实换做刘德华、王力宏之外的大多数人,相信她都会一视同仁。但我们被教育先生是站在我们一队的,被给出的整体逻辑是:国民党和侵略者代表不正义,那么悍然与其对立的先生就代表了正义,而我们推翻那些不正义也代表了正义;所以,整体正义就理所当然地纳这位个体正义为友。因此,个体正义因正义献身、留下永久正义之谓后,他活下来的朋友就以类似“离开雷锋的日子”主角的身份,永久正义地活着,并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了。

有师曾说:鲁迅的文字是滴血的。滴血之外,他笔下的《故乡》似乎只有些灰暗的色调。如今,他泣血控诉的政权已退居海岛,依靠“从大陆掠夺的家底”完成文明的蜕变;蓦然回首,那些灰暗的“故乡”却已然近在咫尺。《中国青年报》9月8日载文《你所不知道的农村》,尽管作者声称那仅仅是“我所见的农村”,却让IP不同的众多网民们看到了“那么”熟悉的农村,并同声震撼——环境恶化、民风不举、贫瘠世袭、腐败无处不在……

我没有震撼,只有点点的遗憾。因为对于“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转载语)”而言,那个更大的故乡——ZUGUO,数年前已满目疮痍。只是无法忍受这样的弥天大谎:一个由那么多四海之内皆 “熟悉”的故乡构成的中国版图,如何大言不惭屈居世界次席。正如一个阅尽老中青的风尘女人,对我信誓旦旦声称自己是处女一样让人愤懑难息。从未嫌弃家贫的人,并非完全认可为了脱贫不务正途以及谎言欺诈。

大概,这就是对学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的动因之一吧!

资讯来源:
1、 凤凰网钓鱼岛专题:http://news.ifeng.com/special/diaoyudao/
2、 凤凰网鲁迅大撤退专题: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uxundachetui/
3、 网易资讯:http://news.163.com/10/0908/17/6G30CPQE00014JB5.html
4、 腾讯转载:http://view.news.qq.com/a/20100909/000005.htm

- 作者 BOYO
 

中国人爱国,有两种的最佳契机,一种是“天灾”降临,从早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后来的“多难兴邦”,旨意在变,主体不变:镜头前永远是面情凝重的LD,勇敢的“人民”子弟军,捐款箱前排起长龙的干部职工。自网络通讯渐兴,民众终究可以挂颗心心,敲几个“天佑中华”,亦示不被全权代表和吾本良善之姿态;另一种是涉外荣誉尊严,日美台首当其中,加二印偶有作祟,群情激愤,“虽远必诛”。以近日钓鱼岛为例,坊间直指中枢懦弱无能之舆论,使素日慎微诸如“谢绝跨省”之言不复存在。由此判断,跨省与否的唯一标准并非颁旨者权位之高低,而在于被跨者是否爱国也。爱国,即使将矛头对准最高层,老大们也会坦然欣悦。民疾民瘼之级别够不上“爱国”,随意揭露亦无益爱国大业,跨省自不言待。
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希望高层能表现得强硬些,因为我希望看到一种姿态,今后得以保障生活在“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子民们在家里受完“自己人”的屈辱冤屈打骂拆迁之后,至少在外面能够活得有点尊严。不对美国强硬尚有情可原,一是美国的导弹航母确实厉害;二是美国的跨国公司确实厉害;三是美国人以其价值观俘获的西方势力远强于仅存几个信仰马氏价值观的国家;最后估计是内部压力太大——决策者们大概也须担心他们的子女签证以及不菲存款。不对印尼强硬似乎也能说得过去,一是脱籍的华人已经不算华人了,否则骆家辉们怎么对待;二是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向来是不畏强美,宽容弱印(尼)。说到菲律宾,其级别应不够我们最高级别的表态,曾荫权的强硬权当代表。其次,香港毕竟是特区,PUXUAN之事足见其心有异,所以港人遇难需审慎待之。

但是,不对日本强硬即有漠视爱国者的民意之嫌。大胆揣度:我们已经开始惧怕第二个矛盾的产生。因为有一个矛盾已经让镜头前那个貌似成竹在胸的领航者心存戒滤,一旦内外矛盾升级,内部那些被掠去土地、毁弃居所、沉冤待雪的人们都可能伺机而起;那些妻女被拐卖、摊位被征收、迁徙被歧视的恐怕也难以平静;至于那些望楼兴叹、交通肉搏、找不到工作的、被老板压榨的恐怕也会易帜而起——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当钓鱼岛和冰冷的生存状态发生冲突时,民意究竟会倒向哪里。他们深知,那些敢称“开战,即捐一命”的爱国子民们,已与六十年前截然不同。

我希望能够强硬些,尽管我也希望世界和平。但我也知在日本人的物质精神双重现代化面前,我们的强硬天然地缺乏底气。一如我知在世界大同之前,民族利益将长期区隔于国土利益、政党利益而独立存在。

追溯中日渊源,就说到藤野先生和他的中国弟子鲁迅。鲁迅主宰中学教材半个多世纪后,近日,阵地失守。民意判若云泥,支持者说,先生的精神非但未逝,且与时弊水火不容;反对者则坚称教材应与时俱进,应贴近心灵,削弱对学生的仇恨教育。双方本无须势若敌我,因就现实而言,鲁迅存在不存在于教科书,已远不如20年前那么重要。发达的资讯和宽敞的表达,已将教科书垄断意识形态的功能大大稀释——一方面,太多的课外资讯能够填补鲁迅退位后批判精神之空缺,如韩寒和李大眼的博客;另一方面,如今学生的言行究竟参照教科书多一点还是被层出不穷的腐败与潜规则耳濡目染多一点,已另当别论。从今日老大公开正听“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之中,似乎能真真地悟出些撤掉鲁迅的棋局所在。

我一直认为——可追溯到16岁——先生不单单是反对国民党,也不单单是反对侵略者,而是反对昏庸、腐败、无能、暴力的强权者,从这个层面讲,先生是没有立场的。就像某个姑娘鄙夷我一动不动盯着她看一样,其实换做刘德华、王力宏之外的大多数人,相信她都会一视同仁。但我们被教育先生是站在我们一队的,被给出的整体逻辑是:国民党和侵略者代表不正义,那么悍然与其对立的先生就代表了正义,而我们推翻那些不正义也代表了正义;所以,整体正义就理所当然地纳这位个体正义为友。因此,个体正义因正义献身、留下永久正义之谓后,他活下来的朋友就以类似“离开雷锋的日子”主角的身份,永久正义地活着,并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了。

有师曾说:鲁迅的文字是滴血的。滴血之外,他笔下的《故乡》似乎只有些灰暗的色调。如今,他泣血控诉的政权已退居海岛,依靠“从大陆掠夺的家底”完成文明的蜕变;蓦然回首,那些灰暗的“故乡”却已然近在咫尺。《中国青年报》9月8日载文《你所不知道的农村》,尽管作者声称那仅仅是“我所见的农村”,却让IP不同的众多网民们看到了“那么”熟悉的农村,并同声震撼——环境恶化、民风不举、贫瘠世袭、腐败无处不在……

我没有震撼,只有点点的遗憾。因为对于“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转载语)”而言,那个更大的故乡——ZUGUO,数年前已满目疮痍。只是无法忍受这样的弥天大谎:一个由那么多四海之内皆 “熟悉”的故乡构成的中国版图,如何大言不惭屈居世界次席。正如一个阅尽老中青的风尘女人,对我信誓旦旦声称自己是处女一样让人愤懑难息。从未嫌弃家贫的人,并非完全认可为了脱贫不务正途以及谎言欺诈。

大概,这就是对学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的动因之一吧!

资讯来源:
1、 凤凰网钓鱼岛专题:http://news.ifeng.com/special/diaoyudao/
2、 凤凰网鲁迅大撤退专题: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uxundachetui/
3、 网易资讯:http://news.163.com/10/0908/17/6G30CPQE00014JB5.html
4、 腾讯转载:http://view.news.qq.com/a/20100909/000005.htm

- 作者 BOYO